650年前的刘德华在为朱元璋烧砖,目前已经找到了6块

月亮湾探险家 2025-02-07 15:07:45

文| 月亮湾探险家

编辑| 啾啾鹿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650年前,刘德华在给朱元璋烧砖头?这话估计很多人听了都觉得是谣言,其实此刘德华非彼刘德华,而来自南京城墙的砖头上,还真有着刘德华的大名。

一块看似普通的城砖,静静地躺在南京城墙博物院的展柜中,却意外地掀起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涟漪。

这块来自南京城墙的砖,并非因其材质或工艺而引人注目,而是砖面上刻着的一行铭文,将一位600多年前的明代工匠——“刘德华”带到了公众视野。这块砖头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明代城砖与物勒工名制度

这块在2024年9月29日“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上展出的城砖,无疑是展览的“意外惊喜”。

展览本身旨在通过300多件套相关时期的文物,展现明朝初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身为情况,而这块城砖的出现,则为展览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让历史的厚重感更具温度。

人们不禁好奇,这位与天王巨星共享名字的明代工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这块城砖的铭文,如同一个微缩的历史胶囊,封存着明代基层社会运作的蛛丝马迹。砖面上清晰可见的两行铭文,分别记录了参与城砖烧制过程的不同人员信息。

其中一侧铭刻着“总甲黄原亨甲首刘德华小甲简文华 窑匠晏文叁 造砖人夫刘德华”,另一侧则刻着“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艾诚 上高县提调官县丞吕翊司吏赵用宾”。

透过这些名字和头衔,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城砖制造的组织架构以及责任分工,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物勒工名”。

“物勒工名”制度,就是这些东西是谁造的,那就刻上谁的名字,这样做可以让上层能更方便的管理检测制作出来的东西的质量,也能更好的追究责任。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问责制度了,在古代建筑和产品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质量保障作用。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年代,每一块城砖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而“物勒工名”制度,则赋予了每一位工匠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精益求精,打造出经久耐用的高质量产品。

从这块城砖的铭文可以看出,刘德华不仅是直接参与烧砖的“人夫”,还担任着“甲首”的职务。这表明他并非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而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基层组织者。

“甲首”在其名下辖有若干“小甲”,而“造砖人夫”则是直接参与烧砖工役的普通百姓,他们承担着从取土、过筛、搅拌泥土到装坯、制印、晾干、装窑等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

由此可见刘德华在城砖烧制过程中身兼数职,既要参与一线生产,又要承担管理责任,这无疑是对其能力和责任心的双重考验。

这块城砖所蕴含的信息远不止于此。据报道目前已经发现了6块由这位明代刘德华烧制的城墙砖,这不仅印证了南京城墙建造过程中各地民众的广泛参与,也展现了“刘”字的简体写法在明初就已经出现。

此外展览中还展出了其他带有铭文的城砖,刻有“每日白汤饭”字样的城砖,这无声地诉说着当时工匠们艰辛的日常生活,也为我们了解明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认为,这五个字很可能是工匠们对艰苦生活条件的“吐槽”,后来被悄然砌入凤阳城墙,成为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

“刘德华”的巧合与名字的寓意

跨越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两位同名同姓的“刘德华”在不同的时空相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一位是默默无闻的明代工匠,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巍峨的城墙;另一位则是闪耀在舞台上的天王巨星,用歌声和电影感染了无数观众。

“德华”二字,并非简单的姓名符号,它承载着美好的寓意。“德华”出自宋代范仲淹的《今乐犹古乐赋》:

“盖在乎君臣交泰,民物兹丰。和气既充于天下,德华遂振于域中。实万邦之所共,谅百世之攸同。”

意为仁德的光华,象征着宽广流布的仁德。两位刘德华,一位用辛勤的汗水,一位用精湛的技艺,都在各自的领域诠释着“德华”的含义,专注于自己的热爱,并因这奇妙的名字交汇,引发了人们对名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的思考。

“刘德华”这个名字的巧合,引发了我们对于名字本身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代号,更承载着家族的期许、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古人取名,往往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即女孩的名字多取自《诗经》,男孩的名字多取自《楚辞》,文人雅士喜欢从《论语》中寻找灵感,而习武之人则偏爱《周易》中的卦象。

这种取名方式,不仅赋予了名字优雅的音韵和深刻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那还有哪些好听寓意又好,还很有文化的名字呢?

取名艺术与典故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美好的寓意,自然也成为了取名的宝典。

比如“舜华”和“舜英”都象征着女子容貌俊俏,美丽而有光彩;“佩玉”比喻女子温润如玉,高贵典雅;“德音”则指女子具有仁爱之心,多才多艺。

这些名字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更蕴含着对女性美好的祝福。历史上许多名人的名字都来源于《诗经》。

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新月派诗人邵洵美,他们的名字都取自《诗经》中的诗句,也为他们的名字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的名字也源于《诗经》。

梁思成的名字取自《诗经·商颂》中的“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寓意着成功和圆满;林徽因原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美誉和美德。

还有秦始皇长子扶苏、唐代女诗人鱼幼薇、唐朝丞相杜如晦、北宋词人周邦彦等人的名字,也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出处。

与《诗经》的温婉细腻不同,《楚辞》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成为了取名的重要来源。

近代诗人戴望舒的名字取自《楚辞·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天神,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字则源于《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寓意着保持清白和正直,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取自《楚辞·离骚》中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寓意人品行高洁。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歌手刘若英、作家马伯庸等人的名字也都来源于《楚辞》。

除了《诗经》和《楚辞》,其他古代典籍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取名素材。就像孟晚舟的名字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周星驰的名字来源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莫文蔚的名字取自《易经·革卦》中的“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李克勤的名字源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江疏影的名字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些名字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网上还流传着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更能体现名字背后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

故事说一位母亲在不幸难产身亡,留下丈夫和两个孩子,丈夫给两个孩子分别取名为“一弦”和“一柱”,因为妻子的名字叫“华年”。

这源于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故事令人动容,也展现了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可以将思念和爱意跨越时空,永远流传。

结语

名字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象征意义,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品味和文化底蕴。好的名字,不仅朗朗上口,更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共鸣,让人过目不忘。从古代的“物勒工名”到今天的取名艺术,名字的文化内涵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块城砖的故事,以及那些惊艳了时光的名字,都提醒着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名字,也要尊重他人的名字。

因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感,一种文化。让我们在名字的世界里,感受文化的魅力,传承历史的记忆,并将这份美好延续下去。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