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的夏天,在比邻东亚大陆的日本港口长崎,停泊着数艘引人注目的铁甲巨舰。这些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舰艇并非来自西方列强、也不是日本方兴未艾海军建设的成果,而是来自那个在之前几百年被认为是“天朝上国”,却在近年中陷入困顿,“发奋自强”的大清帝国北洋水师,这支由洋务舵手李鸿章倾力打造的舰队在当年开赴日本,具有多重使命,也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一、出访原因:日本的算盘与李鸿章的威慑
1886年,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率领舰队在黄海演习之后,接到一项特殊使命,带领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此举对于刚刚组建不久的北洋水师,自然是一次考验,但其出访的产生,却是当时东北亚日益错综复杂局面下“双向奔赴”的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致力于发展海军,以实现其“脱亚入欧”的野心。日本长期图谋朝鲜,也通过各种渠道刺探清帝国“洋务运动”的进展。在知悉清帝国建立北洋水师后,日本非常重视,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假想敌。
1880年代,日本驻清公使主动邀请北洋水师进行所谓“友好访问”,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展示日本对外开放,和睦清帝国的态度,但实质上则是希望通过北洋水师的强大军力,刺激本来对日本海军建设有所不满的内部民众改变态度。
日本政府深知,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其来访无疑会激发日本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海军建设的热情。
而对于清朝来说,此次访问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意图。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成果,北洋水师的强大军力是清政府用以“威慑”周边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李鸿章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向日本乃至世界展示清朝的海军实力,从而达到威慑日本、稳定边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二、军机松弛引发冲突
然而,本应是一次和平友好的访问,却因北洋水师军机松弛而演变成了一场外交风波。
第一起事件发生在北洋水师停泊长崎期间。日本海军军官东乡平八郎观察到,北洋水师的水兵们竟然把衣服晒在炮管上,并且聚众赌博。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军事纪律,不仅损害了北洋水师的形象,更让日本人看到了清朝海军管理的松弛。
第二起事件则更为严重。8月13日,一些北洋水兵在登岸购物时,不顾军纪,擅自前往妓院寻欢作乐,并与当地民众发生争执,最终引发了与长崎警员的冲突。一名日本警员被清兵刺成重伤,事件迅速升级。
之后不久,长崎当地警员自行成立别动队,攻击北洋水师水兵,北洋水师水兵则针锋相对组成“营救队”,试图营救被捕的同伴,甚至将军舰炮口对准长崎市区,迫使日本当局妥协放人。
此时,英国和俄国的大博弈已经烧到了朝鲜半岛,双方的军舰正在朝鲜半岛南部沿海对峙。日本向来不希望西方列强直接染指朝鲜,此时急需拉拢清帝国“一致对外”,因此罕见的对此事做了淡化处理。
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对对方死亡和受伤的人员实行补偿,其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清方共付恤款15500元,此外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
这一连串事件,不仅让北洋水师颜面扫地,更在日本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反清情绪。日本民众对北洋水师水兵的行为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日本尊严的挑衅。
三、后续影响:面子工程下的隐患
长崎事件虽然最终得以平息,但其对清日关系及清帝国自身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首先,对于清帝国来说,此次访问虽然表面上看似“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却让日本人看穿了北洋水师的底细。军机松弛、管理混乱的问题暴露无遗,让日本更加坚定了发展海军、超越清帝国的决心。同时,清政府在处理事件时的软弱态度,也让日本看到了清帝国的软弱可欺,进一步助长了其野心。
其次,长崎事件还揭示了清朝海军建设的根本问题。虽然北洋水师拥有先进的军舰和强大的军力,但军纪松弛、管理混乱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等行为,更是严重削弱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这些问题为后来的黄海海战大败埋下了伏笔。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