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文化的源头。远古神话遥远、奇妙、瑰丽。作为原始社会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曲折地展现出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文化风貌。它是当时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综合整体。
上古的人民生活的辽阔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氏族、部落、部族与国家。炎帝和黄帝分别是两个部落首领,部落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斗争。
黄帝和炎帝的斗争,实是古来神话传说中的一场大的政治集团的斗争。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部族首领战三苗等神话恐怕都是政治斗争神话的余绪。
一、无首英雄驰骋杀场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渐渐普及,为了生存人们也得努力,因此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进步。拿破仑曾经认为不愿意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优秀的士兵。而不想称霸天下的部落也不是一个好部落。
古书上记载的黄帝与炎帝长相比较奇特,分别是四面和人身牛首。面对外敌入侵之际,黄炎两部落组成联盟最初以炎帝为首领,联合起来对付蚩尤九黎族,曾发动过一次大规模战争——涿鹿之战。
《绎史》卷五《黄帝纪》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蚩尤先驱逐了炎帝,后攻击黄帝族。而在玄女族的帮助下,“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黄帝族最终取胜。
将蚩尤“身首异处,故别葬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蚩尤的头悬挂于军门,这是勇猛、强悍的首领的开始。之后,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随着矛盾的加深,一场战争便在预料之中,阪泉之战便瞬间爆发,这次战争塑造出了一位战神——刑天。刑天是炎帝(又称神农)的属臣或属神。
炎帝在阪泉之战失败后,退居南方。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的刑天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单枪匹马地找黄帝一争高低。刑天的斗志是猛勇、顽强的。刑天作为炎帝的勇将,他与黄帝争神座,黄帝作为当时部落的统领,是掌管着整个自然力量的,可以随时呼风唤雨,调遣其他的手下力量。
他被黄帝砍掉了脑袋,并将其脑袋埋葬在常羊山,让这位战神在临终后身首异处。人脑不仅具有意识的功能,清醒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且具有记忆的功能。没有了头脑,刑天无法回忆起过去的美好与辛酸,也无法知道自己目前的任务。
无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艰巨的头脑的重任由它的身体充当,仍然执着地用两乳来当眼睛,用肚脐来当嘴巴,左手持盾,右手拿着大板斧,愤怒地在那里挥舞不息,随时迎接挑战的来者。一个无头英雄坚强地活着,看着他或许我们更能体会到刑天悲剧意识的浓厚。
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那敢于反抗、执着拼杀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虽死犹生,虽败犹战的毅力鼓励着人们。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来赞颂虽遭失败却不甘心失败的断头英雄刑天的奋斗不懈的精神,他是坚定、无畏的革命烈士的典型。
二、正直天神奋战天下关于共工触山,史书上有两种记载,分别是《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两种说法截然相反,分别塑造出了一个邪恶,一个正直的共工。前者讲的是共工与祝融之战,后者讲的是共工与颛顼之战。
后世更赞同共工与颛顼之战的说法。共工作为炎帝的后代,他又何尝不清楚祖宗所受黄帝的欺凌。 共工对黄帝的仇视心理,转变为对黄帝的后代颛顼的仇视。为了给先辈报仇雪恨,共工与颛顼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颛顼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共工是炎帝的后代,颛顼与共工的斗争其实是黄炎斗争的延续。战况越看越不利于共工,力大无比的共工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使大地往东南方倾斜下去。天上出现了大窟窿,地面呈现纵横交错的深坑,山林起火,洪水喷涌,大地一片汪洋。
天维的不平衡,他“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不仅给大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灾难,他自己也躲到深渊中,宗族灭绝,后继无人了。
共工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在神话中,他触山用力过度而使天地改变,虽以失败收场,但其拳拳之心不可否认。
亲情可以使人发挥出无比的力量,对人民的爱同样可以拥有至上的潜能,羿就是其中一位。天帝的九个儿子一改往日轮流值班,十日并出,顿时大地上的庄稼被烧焦,人民更是苦不堪言,河水干涸,粮食断绝。同时出现了凿齿、九婴、大风、风狶、修蛇等为害人民。
《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抚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对十日之行看在眼里,怒从中来,仰射十日,射中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只留下一日。后羿将天帝的吓唬之意忘得一干二净,比起听话的臣子,骨肉亲情让天帝难以割舍。除去七害的羿将肉膏献于天帝时,帝“不若”。这便是羿悲剧的开始。
后羿从西王母那得到的长生妙药,被其妻“姮娥窃以奔月”。学艺于他的弟子逢蒙杀羿,《孟子·离娄》记“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为羿为愈己,于是杀羿。”羿的一生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结束了。
三、禅让首领大战三苗古代的人们逐水草而居,以黄河、长江为主的两大河系养育了一代代人。北边的黄河与南边的长江遥相呼应。北方的黄河流域各族向南靠拢,南方的长江流域各族向北发展。黄河、长江之间的广阔土地,顿时成为南北各族争斗的舞台。
黄河流域的华夏部族曾奋力抵抗长江流域的三苗人民。
三苗人居在赤水东,他们互相依存着生活,这国家又被称为三苗国,三苗在江、淮、荆州等地,多次为乱。这些数次叛乱的人到底长什么样呢?
《淮南子齐俗训》认为三苗人是用麻扎成的发髻;《路史后纪六》罗注引《述异记》记载苗民长有较长的牙齿,上下相互顶着;《神异经西荒经》记载三苗人面目手足都是人形,胳膊下长有翅膀,但不能飞,为人贪婪,淫逸无理。《尚书大禹谟》描述三苗人是愚昧糊涂的,待人态度傲慢,违反正道,败坏道德。这些长相奇特的三苗人,目睹其人令人即生恐惧之情,他们的道德更令人产生厌恶之感。
“三”在古老国人的眼中含有多的意思。如:三“木”为“森”,三“人”为“众”,老子的《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样三苗也是范称,它是多个部落的集团。从三苗人的外貌到行动都是非常凶险,贪婪凶暴、违反正道、态度不恭等,处处流露出掠夺者的嘴脸。
尧舜禹三位国君,生活中颇受磨难,以舜为例,不分好恶的父亲瞽叟和后母及同父异母之弟象千方百计地陷害他,“焚廪”、“下土实井”、“速舜饮酒,醉将杀之”等,但仍不影响舜的孝敬之心。
三位首领贤孝有才干,彼此欣赏。尧将儿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在三苗问题上,他们曾相继展开斗争。
因三苗的君主被尧所杀,苗民退居南海,坚持斗争。“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到舜之时,意识到武力征服只能是两败俱伤,试图以德服苗,战争稍有缓解。
到禹之时,战争达到高潮。三苗大乱,残杀无辜,对外扰乱,太阳晚上出来,龙生庙里,狗在市场啼哭,五谷发生变化等,令人惊奇。天帝下令讨伐三苗,最终征服了三苗。尧舜禹三位首领曾持续地驱逐过三苗,并改变了其风俗,他们并非是为了夺取三苗人的财物、土地等,而是为了振兴天下,救济处于苦难中的华夏人民,不惜献身,以使人民生活安宁。
他们均是节俭、朴素、顾念人民的好国君,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领导风范。政治斗争神话中的刑天、共工、后羿、禅让首领等都是出于正义的目的而去带兵打仗,他们或是为仇而战,或是为民除害,先不论他们是否成功,他们的精神感染着一代代读者,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