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李嘉诚家族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其中最敏感的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成为舆论焦点。美国特朗普政府此前多次声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国务卿鲁比奥更直接施压巴拿马政府审查港口合同,这些动作与交易时间点高度重合713。中国港澳办罕见转载《大公报》评论,直指交易背后存在“美国霸权行径”,并警示企业要认清立场。

港口作为战略资产,涉及全球供应链安全。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6%海运贸易量,经营权易主可能抬高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甚至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经济的工具。在“中美博弈”背景下,这种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已超出普通商业范畴。
企业家责任与国家利益的失衡香港《大公报》以霍英东、包玉刚等爱国企业家为例,强调“伟大企业家必是爱国者”1。对比之下,李嘉诚家族被质疑“唯利是图”:霍英东曾冒死突破西方封锁向内地运送物资,而李家却在国家战略敏感期套现离场。
网友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更多声音批评其“见利忘义”。尤其当交易涉及美国财团时,“民族大义”与“商业逻辑”的冲突被无限放大。历史案例显示,中国企业家在重大关头往往选择与国家共进退,而李嘉诚此举被视作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

短视套现与长期战略的矛盾表面看,李嘉诚以50倍市盈率高价出售港口是“商业胜利”,但背后隐患重重。港口属于稀缺垄断资产,现金流稳定,长和此前23.6%的负债率已属行业低位,套现必要性存疑。经济学家郎咸平虽称赞其为“漂亮资产置换”,但也承认巴拿马港口利润率不足1%,交易暴露李家对地缘风险的规避。
更深层矛盾在于战略短视:李家保留内地和香港港口,却抛售全球核心节点,被指“掏空国际布局”。这与李嘉诚2013年抛售内地地产的逻辑相似——高位套现却错失后续增长红利。

官方信号与资本选择的错位港澳办转载的《莫天真勿糊涂》释放明确信号:国家不会放任损害利益的商业行为。文章以“站在哪一边”质问企业立场,暗示李嘉诚交易可能影响香港商界风向。
这种冲突在近年愈发明显。2022年李家试图出售英国电网未果,2025年又抛售和黄药业股权,频繁套现引发“转移资产”猜测。官方虽未直接干预,但通过媒体敲打已表明态度——资本选择需与国家安全同频。

从“超人神话”到“信任危机”李嘉诚曾被视为商业传奇,但此次交易让其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网友翻出旧账:2015年抛售内地资产时被批“跑路”,2021年出售广州白云山药业被指“抛弃中药国际化梦”。
更深层危机在于“信任破产”。巴拿马港口经营权原计划持续至2046年,提前出售被解读为“预感危机割肉”。民众开始质疑:若商业决策全然不顾社会影响,首富光环是否还能赢得尊重?

商业巨轮的航向该由谁掌舵?李嘉诚卖港口事件,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资本与国家利益的碰撞。企业家固然有权追求利润,但当交易牵动民族情感、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时,纯粹的“商业逻辑”已不足以平息争议。这场风波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警钟:在风高浪急的时代,巨轮航行既要看财务报表,更要读懂海图上的暗礁与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