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的多政委设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军队的领导力量,大军区级别的单位通常会设置多位政委、副司令和副政委。比如说,南京军区在1963年就配备了7个政委,这在当时的13个大军区里是最多的。
辽宁省军区的历史与发展作为省军区单位,辽宁省军区在同级别单位里还挺突出的。1955年,辽西军区和辽东军区合并成立了辽宁省军区,当时贺庆积被任命为司令员,不过没设政委。副政委有邱先通,第一副司令是张海棠,第二副司令兼参谋长是周涌,政治部主任是秦振。之后,省军区的领导层一直在调整。张海棠调去学习后,原热河省军区司令赵承金接任第一副司令。按理说,赵承金之前是一把手,正军级干部,但由于热河省军区撤销,他暂时成了第一副司令。邓华说过等有机会再调整,但直到他退休也没实现。赵承金到任后,上级又派了张天怒当副司令,黄惠良当副政委。1957年,又来了四位副司令:李道之、赵鹤亭、夏德胜。这样算下来,辽宁省军区就有六个副司令了。同时,上级让省委书记黄欧东兼任军区政委,1959年黄火青从天津调到辽宁,兼任军区第一政委,黄欧东则成了第二政委。黄欧东和黄火青都是省委的重要领导,主要精力在地方上,但军区的政治工作也需要有人负责。于是上级决定调谭云开来当第三政委,接着又把李道之调来当第四政委。
六七十年代军队领导配置膨胀换句话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个正军级单位的司令员会配备4个政委和6个副司令。从增强领导力量的角度来看,这确实增强了,但另一方面,部队的领导机构变得过于庞大。到了六七十年代,别说正军级单位,就连师级或军分区这样的单位,副政委和副司令能配十几个也不稀奇。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的退休制度不完善,很多干部都是终身制。老干部占着位置不下来,导致下面的人没法晋升,都堵在副职的位置上了。辽宁省军区当时的领导配置也算是一个典型案例。
贺庆积:从猛将到被迫离休提到贺庆积司令员,那可是一位能打硬仗的猛将,资历很深。在他调任辽宁省军区之前,他在江西军区担任副司令兼参谋长。那时候,以省命名的军区可是相当于兵团级别的单位,按理说应该给他安排个兵团级的职位,但他本人却不太在意这些,去了一个正军级单位。结果,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3年,不仅没得到提拔,反而在1968年因为某些原因被迫离休,结束了13年的省军区司令生涯。好在到了70年代末期,他又重新开始工作,成了沈阳军区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