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八路军在敌后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搅得日寇苦不堪言。
为了应对我军的游击战术,日寇陆军参谋次长多田骏想出了臭名昭著的“囚笼政策”。
所谓“囚笼政策”就是通过修建大量的碉堡,以压缩八路军的活动空间,进而对我抗日根据地形成分割与蚕食。
为了应对敌人的那一座座碉堡,八路军战士们可没有少下功夫。可是由于我军缺乏重武器,我军每拔除敌人的一座碉堡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牺牲。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毛主席于1938年底向山东抗日根据地派去了爆破专家——王凤麟。
王凤麟
王凤麟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他不仅熟知各种爆破技术,还致力于研究爆破战术,开发出了爆破与火力掩护相结合、爆破与强攻突击相结合以及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梯子组、预备队“四组一队”的攻坚战术。
在王凤麟的率领下,山东纵队在面对敌人的碉堡群时打出了更加丰富的战术,令敌人的“囚笼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1940年4月,王凤麟调任山东纵队1旅2团副团长,在他的组织下,2团成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敌人碉堡的工兵排,由王凤麟直接领导。
在这个工兵排中,王凤麟有一名“爱将”,名叫刘厥兰。
刘厥兰以前是一名矿井工人,主要负责打眼开矿。虽然他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但是在长期的开矿工作当中,他根据经验可以一眼看出什么地方最适合打眼,什么地方最适合爆破。
刘厥兰凭借着这一本领,很快就得到了王凤麟的赏识,每次有爆破任务,王凤麟都让刘厥兰上。而刘厥兰也没有辜负王凤麟的信任,在多次战斗中成功爆破敌碉堡,成为了闻名全军的爆破英雄。
八路军攻打敌碉堡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炸遍碉堡无敌手的爆破英雄,却在一次重要战斗中“栽了跟头”。
1941年2月10日,那一天正好是中国农历的元宵节。当天晚上,日寇各级军事长官都被县城里的领导叫去看花灯了,守备非常松懈。
上级在得知情况后,决定对敌人的徐家楼据点展开进攻,但是敌人在据点外修建了一座又高又大的碉堡,挡住了八路军进攻的路线。为此,上级给王凤麟下达了命令,让他率部先将敌碉堡炸掉。
王凤麟接令后,再次把这一任务交到了刘厥兰的手上。
当天晚上9时,在所有部队都进入预定位置后,刘厥兰所在的爆破班率先行动。
在夜色的掩护下,刘厥兰带领着三名战士偷偷靠近了敌人的碉堡。跟以往的爆破行动一样,刘厥兰在敌人的碉堡底下仔细观察,选择最好的爆破点。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座碉堡跟刘厥兰以往所见的碉堡都不一样,竟然找不到一点缝隙。
日寇碉堡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有一位战士有点焦急,便疑惑地问道:“班长,我们把炸药放哪?”
可是,刘厥兰却摇了摇头说:“这个碉堡太奇怪了,外墙严丝合缝,根本找不到破绽,我无法判断爆破点。
“要不,我们打个眼出来?”
“不行,我们一打眼不就把鬼子惊动了吗?到时候会影响全军的行动!”
“那怎么办?”
刘厥兰深知再这么拖延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又观察了一圈,找到了碉堡与外围墙的衔接处。
虽然这里也被砌得严丝合缝,根本找不到凹槽的,但是刘厥兰根据经验判断,两处独立建筑的交界处肯定比较薄弱。
于是,刘厥兰和战士们就把携带的炸药都放在了那里,然后点燃了引线便迅速往外跑。
在他们跑出安全距离后,只听到身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起。四人回头一看,外围墙是被炸倒了,可是碉堡却纹丝未动。
日寇碉堡
这一幕,也被在指挥所内的王凤麟用望远镜看得一清二楚,他不禁咬着牙说:“这个刘厥兰,关键时刻掉链子,让他炸碉堡,结果只炸了一个围墙。”
而正在往回赶的刘厥兰也变得垂头丧气起来,他用非常失落的语气说道:“等我回去,副团长非处分我不可……”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刘厥兰所预想的那样。
在爆炸发生后,虽然日寇的碉堡没有被炸倒,但是碉堡里的日寇却毫无动静。不光一枪没开,连碉堡顶部的探照灯都停止打转了。
王凤麟见状,对此疑惑不解,立刻派出一支侦察队前去侦察。结果侦察员来报,碉堡里的鬼子竟然全死了。
王凤麟之后又亲自前往了碉堡,在进入碉堡后,果然如侦察员所说的那样,所有日本鬼子都倒在地上,鼻孔、眼睛、耳朵不断地往外涌血。
我军攻克敌碉堡
王凤麟作为爆破专家,一眼就看出了端倪,他笑着对周围的同志们说:“这座碉堡不是常见的砖石结构,而是钢筋混泥土结构的!这种结构的碉堡比平常的更加坚固,而且外围也没有缝隙,不容易被爆破。但是小鬼子忘了,这钢筋非常容易振动。我们的炸药一炸,令整个碉堡都产生了共振,直接把里面的鬼子都震死了。”
就这样,我军进攻路线上的最大威胁被拔除。随后各部队按照原定计划行动,徐家楼战斗以我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战后,刘厥兰非但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获得处分,还受到了嘉奖,他爆破英雄的名号也变得更加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