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俄乌冲突,美国究竟是针对的欧洲还是俄罗斯?

涵雁与趣事 2024-12-29 12:44:53

太阳下山时的欧洲

挑起俄乌冲突,美国的矛头究竟指向欧洲抑或俄罗斯?自战争伊始美国挑起这场冲突的目的,至当下美国借由这场战争所获取的实际成果,似乎与最初人们的认知大相径庭。

在战争发生之初,美国的主观期望或许在于削弱甚至肢解俄罗斯,并且几乎所有的媒体平台皆口径一致。然而,历经两年多的战争,俄罗斯非但未被削弱与肢解,相反,其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反倒得以增强。

俄罗斯经济在 2022 年受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尤其在冲突初始阶段。西方国家的制裁致使其出现下滑态势。然而,俄罗斯经济 2023 年奇迹般地走向了复苏,且增速高达 3.6%,远超发达国家 1.5%的平均增速水平。截至目前(2024 年 12 月),俄罗斯经济持续维持稳定增长。2024 年,俄罗斯 GDP 增幅预计可达 3.9%,工业产值与加工业产值皆有所上扬,失业率亦处于历史低位。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俄罗斯经济不仅在美西方的制裁下活过来了,而且还活得有模有样。

削弱吗?肢解吗?目前看这就是一个美国式的神话。

再看看欧洲吧。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默克尔在德执政十数年,德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了欧洲经济的引领者、火车头。并且,曾连续 5 年,德国是这个世界上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的天然气,对德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两个国家之间靠天然气贸易,紧紧地携起手来,俄罗斯把大量的天然气卖给德国,解决自己财政的问题,德国从俄罗斯获得大量廉价稳定供应的天然气,可以保证自己没有能源危机,永远成为欧洲的经济火车头。

俄德弱经济的互补与发展,这事对美国是相当辣眼的。大家记得吧,在俄乌开打之前,默克尔下台,拜登上台,曾经有一度美德之间的关系差点崩盘。什么原因?因为德国和俄罗斯共同出资修建了北溪二号,德国希望这条管线建成之后,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的能源危机,可是美国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对北溪二号的建设横加指责,导致北溪管线总是无法竣工。就为这个问题,快下台的默克尔曾经拍了桌子,默克尔表示德国是个主权国家,凭什么美国要阻碍一个主权国家跟谁买天然气呢?那个时候拜登刚刚上台不久,他急于缓和和欧洲各国的关系,所以,拜登不制裁北溪二号了,这条管线才得以最后竣工。

正当默克尔以为大功告成,以后德国永远可以获得稳定的天然气之时,美国挑起了俄乌战争,一下子全欧洲就只算政治账,而不再算经济账了。你再买俄罗斯天然气,就是与魔鬼交易,你花的每一个欧元,都有可能转变成射向乌克兰的子弹。所以默克尔维系了十几年的俄德良好关系,一夜之间被打破了。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美国为了防止德国有一天会重新与俄罗斯经济联手,干脆找人把北溪管线给炸了。今天,世人都知道这事儿是谁干的,但是德国敢怒不敢言。

所以,俄乌战争的结果之一,就是身为工业强国的德国,恐怕再也回不到之前的形态了。而整个欧洲由于缺失了引领者,所谓的欧洲一体化已然无人关注?那个曾经为欧洲一体化四处奔走的马克龙,再也不言北约脑死亡,再也不提欧洲自主的事了。

欧洲经济的下滑毋庸置疑与美国切断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直接相关,缺失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即便美国的能源价格再高昂,欧洲也不得不接受,否则便无能源可用。

美国挑起的这场战争进行了两年,欧洲、俄罗斯和美国三方究竟是谁获益、谁受损,事实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有人评论说,欧洲重新与美国站在一起是美国的一个意外收获,然而,我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应当是美国早有筹谋并精心策划好的。这场冲突诚然存在令美国感到意外的方面,但并非是欧洲,而是俄罗斯。俄罗斯的表现并未如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反而是走向了美国愿望的对立面,这似乎颇具讽刺的意味。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未曾发生这场冲突,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必定会愈发紧密。届时,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或许真的会令人充满期待,前景光明。而这恰恰是美国最为不愿目睹的局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一直试图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其霸主地位,对于欧洲与俄罗斯可能形成的紧密经济合作必然心存警惕。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意味着欧洲在经济和政治上可能会更加独立,这无疑会对美国的影响力构成挑战。

是的,美国通过挑起俄乌冲突把欧洲的自主性剦割了,这是确定无疑的结果。

0 阅读:4

涵雁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