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衰老,就如同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傍晚朝西边落下,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只能适应。
老了难免精力不济,很多事有心无力,但是生命还未到终结之时,养老,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先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此,就引出一个老龄化的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讨论老龄化时,更多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谈,诸如经济失去活力了,消费市场不足了,养老基金亏空了等等,鲜少有人关注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如何养老这件事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大多数老年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缺少声音,无力掌握舆论场的风向,但是,养老,确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大问题。
很多人会说,中国几千年了,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办法,经济发展这么快,自然有养老院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老年人身体比之前好多了,可以自己养老等等。
在此,笔者结合新闻报道和数据,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一是“养儿防老”某种程度是个伪命题。
我们常讲养儿防老,有几个大背景:
一是生的多养的多分散养老风险;二是儿子多与父母住在一起或住的很近;三是儿子是一家之主。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一来从今年开始计算,60岁的老人出生于1965年,其生育年龄多集中在20-24岁,也就是说生孩子最早在1985年,而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是1982年,1983年全面推行。结果就是这一代人城市里基本都是独生子,农村地区一般最多也就2个孩子,对比60年代以前出生的妇女,养育3个孩子及以上的数量,生的真是不算多。
顺便再说一下,现在的情况更是让人担心。我国已经连续2年人口负增长,出生人口则是连续7年下降。生1个已竭尽全力,生2个则非常罕见,更有甚者,我是“丁克”。真不知道待80后、90后乃至00后老了,怎么去养老?
二来除了照看孙辈,能与儿子住在一起、住的很近的老年人并不多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镇是不可逆转的,我国的城镇化率自改革开放后一路走高,2023年已到达66.16%。农村没有人了,年轻人也回不去了,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城市房价高企,大多数年轻人住在辛辛苦苦,掏空家底买来的并不宽敞的房子里,已无余力再为父母购置一套住房。而自己住的那一套,碍于城市住宅的特点,并不具备三代同堂的条件。
三来是现实让人无奈,自古婆媳关系是难题,在当今社会化大分工、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讲究独立自由人格的背景下,大多数家庭里,谁是一家之主,谁说了算,不言自明。
二是能住得起养老院的中国人并不多。这个很好理解,养老院可是不便宜,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尚且觉得花费高,何况数量1.2亿的农村老年人口呢。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全靠孩子们接济,日常开销加生病治疗已经是一大笔钱,于心何忍再让孩子掏钱自己住进养老院呢?又有多少年轻人有这个能力呢?
数据为证,截至2021年底,中国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老年人口总量的1%。最新的调查显示,北京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38%,杭州平均入住率40%,上海平均入住率43.8%,均不到一半水平。上面这些城市可都是大城市,其他中小城市的入住率自然可想而知,至于农村地区,不提也罢。
三是人均寿命延长绝不意味着人的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为482.47万例,死亡人数更是高达257.42万人,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人长久以来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大多数男性酷爱吸烟的恶习,中国人并不喜好运动等多种原因,导致我们的重大疾病患病率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老年人,身体并不是如大家想的那般硬朗。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们的养老陷入了走一步看一步的困境。
不过,笔者也是看到了一些变化,说来很有意思:
一是现在很多老年人,养老的需求都由女儿去解决,儿子罕见的缺席了,以至于经常听人说有女儿的人享福,有儿子的人遭罪,这个真是令人深思;二是有一些老年人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及时与孩子切割,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不是你的,在年轻尚有余力时为自己养老开始储蓄,毕竟,花谁的钱都没有花自己的钱来着痛快;三是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国家已经开始在逐步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既有余力的人可以自愿参加,每年向账户里存一笔钱,购买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自己老了之后,则多了一个养老金来源。当然,购买金融产品,是有一定风险的。
养老是既是社会大事,也是个人问题。如何解决,是个难题,究其原因,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为每个人完全托底的程度,说白了,还是钱在作怪。
希望全天下所有老年人都老有所依、身体健康,辛苦操持了一辈子,理应安度晚年,从容过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