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统兵的能力,是否真的“非其所长”,陈寿评价是否恰当?

楚风文史 2025-02-12 03:53:1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诸葛亮,被称为“睿才”,无论是治国还是谋略都堪称一流。但当他亲自统兵时,却总被评价为“非其所长”。

这话来源于《三国志》,陈寿认为诸葛亮虽然聪明过人,但在战场上未必有足够的能力。

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曾谋定天下,但到了实际指挥作战,他的表现究竟如何?到底是天才被误解,还是他确实不适合掌兵呢?

陈寿笔下的争议人物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下"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八个字时,大概怎么也没想到会在后世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作为晋朝的史官,他虽然给了诸葛亮很高的政治评价,却在军事能力这一点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可是唐朝的名相房玄龄看不下去了,直接指责陈寿是"索米立传",意思是说他写得不够客观。

诚然,陈寿的评价不无偏颇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价值。

作为身处乱世的史学家,陈寿必然会受到时代局限的影响。他所见所闻,往往局限于一时一地。

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陈寿虽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但他提出的问题,却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单凭一两句评语,我们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全貌。

细说北伐那些事

说起诸葛亮的北伐,就不得不提那个让他头疼的魏延。

魏延提出了一个看似天才的计划——子午谷奇谋。这计划简直就像现代人玩游戏开地图炮一样,直指敌人心脏。

可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呢?原来这计划风险太大了,就像把全部身家都压在一场豪赌上,赢了可能一夜暴富,输了就可能倾家荡产。

诸葛亮选择了稳妥的打法,这让不少人觉得他太过保守。

细细想来,诸葛亮的谨慎并非没有道理。当时的蜀汉,本就实力不济。若贸然行险棋,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反观曹魏,军事实力远胜蜀汉。诸葛亮若轻举妄动,极可能落入敌人的陷阱。

“子午谷奇谋”,虽然看似简单明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这需要蜀军以极快的速度突破数个关隘,方能直捣黄龙。

而曹魏必然会在关键之处设下埋伏,伺机而动。一旦行军速度稍有怠慢,或者中了埋伏,都可能前功尽弃。

诸葛亮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相对稳妥的策略。

这也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妙计,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有人说诸葛亮胆小怕事,但真正的智者,恰恰懂得审慎决断的可贵。

北伐的艰难,远非一两个奇谋妙计可以化解。面对曹魏的强大,诸葛亮需要长期的韬光养晦。

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寻求胜机。子午谷奇谋虽然天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必可行。

马谡失街亭

“街亭之战”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中最让人唏嘘的一战。他派了一个叫马谡的人去守这个军事要地,结果马谡不懂实战,犯了个致命错误。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派更有经验的将领去?原来诸葛亮是想培养新人,给年轻人机会。

这就像现在的企业也需要给新人施展才华的平台,只不过在战场上,代价就大得多了。

马谡虽然才能出众,但毕竟经验不足。让他独当一面,本就存在风险。但诸葛亮却有更深远的考虑。

他深知蜀汉人才凋敝,若不及时培养新人,终难成大事。马谡虽然犯了错,但这也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诸葛亮并非不知人善任。他手下大将如姜维、魏延等,都曾立下汗马功劳。

但他也明白,军事人才不可能凭空而生。必须给年轻人历练的机会,哪怕付出一定代价。

马谡的失误,固然令人痛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蜀汉人才培养的一次尝试。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诸葛亮虽然没能等来马谡的成长,但他为蜀汉培养人才的努力,却永远值得后人敬佩。

企业要发展,同样需要新陈代谢。让新人上阵,固然存在风险。但不给机会,又怎能发现和培养人才?

街亭一战的失利,对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人才培养的努力。

相反,他变得更加重视储备人才。他知道,蜀汉若要长治久安,必须及时发现和培养年轻一代。

蜀汉的无奈之举

在蜀汉这个小国里,诸葛亮面临的困境不是一般的多。

人才少、资源少、地盘小,还要面对强大的曹魏。他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看似冒险,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就像现在的小公司,明知道和大公司正面竞争很难赢,但不创新求变,就更没有出路。粮草供应跟不上,人才断层严重,这些都是压在诸葛亮肩上的大山。

诸葛亮的北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必然的悲剧。蜀汉虽有千里江山,但国力终究难敌曹魏。

若按兵不动,无异于坐以待毙。若轻举妄动,则更是自取灭亡。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在进退维谷间寻找一线生机。

"以攻为守",看似矛盾,实则高明。诸葛亮深知,蜀汉若长期固守,终难敌曹魏大军压境。

只有主动出击,方能扰乱敌人的部署。哪怕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要给对手制造麻烦。这既可牵制敌人,又能争取时间,为蜀汉的生存发展赢得空间。

但这一策略,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后勤保障跟不上,军队难以为继。蜀地资源有限,又远离前线,运输极为不便。

士兵缺吃少穿,自然影响战斗力。而曹魏则拥有广阔的中原腹地,粮草丰盈,供应无忧。

蜀汉在人才上的短缺,也让诸葛亮雪上加霜。一方面,他需要出色的将领来执行北伐计划。

另一方面,朝中又缺乏能与他分忧的治国之才。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对诸葛亮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面对层层阻力,诸葛亮并没有退缩。他知道,蜀汉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冲破重重障碍。

即便前路似乎没有尽头,也要咬紧牙关,一步步走下去。这种在绝境中前行的勇气,正是诸葛亮难能可贵之处。

创业维艰,有如蜀汉之困局。资源有限,人才匮乏,市场险恶,无不考验企业家的智慧和勇气。

但正如诸葛亮所言,"难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变局中把握机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评说

历史评价往往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眼光。陈寿生活在晋朝,他写历史不可能完全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就像现在的人评价古人,总会带着现代的思维方式。

陈寿虽为史官,但毕竟出身文人。他对军事的理解,自然无法与身经百战的将领相提并论。这种视角的局限,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对诸葛亮的评价。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陈寿的见解。作为晋朝时期的杰出史学家,陈寿的眼光和见识,当然不容小觑。

他能在乱世中完成《三国志》的编撰,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虽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失偏颇,但至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视角。

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光明和阴暗的一面。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是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要面对的课题。陈寿虽有局限,但他至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史家应该秉笔直书,不惧权贵。

《——【·结语·】——》

诸葛亮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因人而异。有人赞其足智多谋,也有人质疑其军事才能。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蜀汉困难的处境中尽心竭力,展现了非凡的决心和毅力。

诸葛亮的一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奋斗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本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三国志》、《出师表》

0 阅读: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