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唐代天才诗人道家人士王勃,早就明示暗示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皆在蜀地,甚至还详细描述了三星堆消失的情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咸亨元年,王勃到了成都,时任益州都督府长史的李崇义邀请他为成都新扩建的孔庙撰写碑文,王勃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出了著名的《益州夫子庙碑》,由于庙址在现今三星堆区域的彭县,也就是当时的九陇县,因此又称为《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这篇著名的碑文让王勃声名大噪。
这篇碑文内含了两点不同寻常的信息。第一.成都彭县三星堆这片区域或是上古三皇五帝夏商西周证权核心区域;第二.三星堆就是毁于大型灾难。以下,我们通过王勃写于成都的这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王勃开章明义非常直白将蜀地称为“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一般来说天帝特指上古神权领袖,比如西王母、伏羲等)。并称自己来此“探周规于旧宅,询汉制于新都”。意思是来成都探索周朝规章于蜀地的周公礼殿,询问汉代制度于成都的文翁学堂。问题来了,如果蜀地在秦灭以前还是很多人以为的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夷之地,又何来“周规”值得王勃学习呢?王勃声称是到成都来探索“周规”,那是不是意味着成都才是“周规”的“原产地”呢?
来看看正文:五帝既没,三王不归。天地震动,阴阳乱飞 。山崩海竭,月缺星围。礼乐无主,宗禋遂微。大哉神圣,与时回薄。奄有人宗(人宗在奄), 遂荒天爵”。这段话大意是五帝时代已经过去, 上古三皇不再回归。灾难导致天地震动天翻地覆人世离乱,阴阳颠倒日月无辉。高山崩塌大海枯竭,月亮缺损星辰乱飞。最终导致宗庙祭祀日渐衰微。这里提到了两个商周时期重要的地名“薄”与“奄”。薄就是“亳、蕃”,笔者曾推论过的商汤之都亳都,现今的彭县濛阳,古城繁阳。而“奄”则是商末周初时重要的都邑,周武王平纣王之子武庚叛乱的战场“奄”,现今三星堆广汉。
正是因为王勃所写碑文的地方成都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朝宗之地,因此,王勃在文中发出慨叹:“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大意就是鳞介鱼虾成精不能掩盖龟龙被尊崇的尊荣;正宗社稷曾有归属,即使后世沧海桑田也不能改变朝宗曾存在于此的历史。
在一篇本应歌颂孔夫子的碑文中,王勃用了很多笔墨阐述上古江山社稷历史变迁,发出了与一般辞赋文章完全不同内容风格的感慨,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这与王勃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上古众帝所在之地蜀地有很大关系。
王勃对古蜀地的了解远远不是一般常人所理解。笔者之前曾推论过王勃写给杜少府到成都的蜀州(崇州)任职的一首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中就有两个千年以来被大家误读的两个与上古有关的重要信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的“海”就是杜少府任职成都所在地“西海”,这里的天涯,就是位于成都新津修觉山老君山的昆仑之丘天庭之畔。
我们知道一句俗语,“自古诗人历到蜀”,但是还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到四川来的文人大多都是道家人士,包括:李白、苏轼、陈子昂、王羲之、诸葛亮、王褒、司马相如、尹吉甫、常璩、吕洞宾、陈寿、王勃、白居易、杜甫、陆游、丘处机、张三丰、葛洪、杨慎、杨雄等等,当我们仔细阅读他们提及有关上古五帝的内容时,你会发现,他们出奇一致地也有类似王勃这样的明示暗示:三皇五帝皆出于蜀地。
关注翔子史前推理师,探索华夏起源的秘密!
王勃曾游彭州境内的葛仙山,著有《山中》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并著《莲花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