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香港片场,25岁的向华强在武侠片《龙虎地头蛇》中饰演反派。彼时的他或许没想到,这段龙套经历会成为缔造电影帝国的基石。80年代初,香港电影迎来黄金时代,向华强与弟弟向华胜嗅到商机,于1987年创立永盛电影公司。
《赌神》系列的成功让永盛站稳脚跟。向华强以监制身份把控全局,却坚持在每部戏客串“龙五”——这个不苟言笑的保镖角色,成为他银幕形象的绝佳隐喻:永远站在主角身后,却掌握着真正的权力。1993年,他主演的《蓝江传》获金像奖提名,但此时的他已更醉心于资本游戏。1996年,中国星集团上市,向华强彻底退居幕后,香港电影的“向氏时代”正式开启。
1990年的香港影院,《赌圣》海报前挤满排队观众。周星驰用4100万票房证明了自己的市场价值,也吸引了向华强的注意。接下来的三年堪称“周星驰奇迹”:7部主演电影总票房突破3亿港元,其中《审死官》《鹿鼎记》等作品至今仍是点播率最高的港片。
但在光鲜的票房数字背后,是难以调和的利益矛盾。据当年剧组人员透露,周星驰拍摄《唐伯虎点秋香》时片酬仅70万港元,不及同期刘德华的五分之一。1993年《济公》票房失利后,向华强更将风险转嫁至演员,周星驰提出分红制遭拒,成为双方决裂的导火索。
2014年的网络风暴来得猝不及防。一篇揭秘长文将向氏家族推向风口浪尖,向太陈岚连发30条微博炮轰周星驰,指责其“忘恩负义”。这场骂战意外揭开香港电影圈的权力格局:杜琪峰、王晶等导演集体站队向家,而莫文蔚、张雨绮等演员力挺星爷。
此时的周星驰已在内地开辟新战场。《西游·降魔篇》12.4亿票房打破纪录,《美人鱼》33.9亿登顶年度冠军。当向太还在社交媒体追讨“清白”时,周星驰正在深圳筹备《新喜剧之王》,用票房实力证明:离开香港电影江湖,他依然是无可争议的喜剧之王。
洪金宝曾说:“在香港,只有周星驰在向家面前活出了尊严。”这份尊严,是《功夫》里血洗斧头帮的凌厉眼神,是《长江七号》中父亲临终前的微笑,更是面对资本围剿时孤注一掷的《少林足球》。
如今的内地影院,向华强监制的《封神》系列仍在延续神话,而周星驰的《少林女足》已进入后期制作。两位昔日合作伙伴的较量,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两种电影工业体系的隔空对话。当观众为向佐的新片买单时,或许更该记住:真正的电影尊严,永远来自对创作初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