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护了20年湟鱼,现在整个湖都是,怎么湟鱼还是牢底坐穿鱼?

卡门的事 2024-06-05 03:29:55

经过国家20年的悉心保护,湟鱼终于在青海湖重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成千上万条湟鱼在湖面翩翩起舞,恢复了往日的璀璨景色,令人欣喜。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湟鱼的数量已占据整个湖区的主导地位,但它们仍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的行列。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均在文内显示,仅供参考,请理智阅读!

湟鱼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在青藏高原上那波光粼粼的湖泊——青海湖畔,生存着一种奇特而独一无二的鱼类,被誉为"高原活化石"的湟鱼。

在漫长的岁月演化中,这些被困鱼类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严峻的高原生存考验:湖水氧气贫乏、年平均气温偏低、阳光曝晒强度超常、营养来源匮乏等。

这种剧烈的环境转变,令它们一度濒临彻底绝种的境地。

青海湖的形成过程呈现了一段非凡的生命进化史。

黄河中原生存的黄河鲤鱼,经历了万年时光的洗礼,逐渐演绎为适应青海湖环境的大型高原原始鱼类——湟鱼,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族群。

为了适应青海湖的独特环境,湟鱼进行了一系列惊人的改变。它们逐渐习惯了高寒的气候,耐受盐碱的环境,甚至褪去了鳞片。

与此同时,湟鱼还形成了洄游的特性,以适应生存需求。

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湟鱼终于完成了从淡水鲤鱼到咸水物种的巨大转变。

这一壮观的物种大分化,历时长达130万年,可谓一部生存史诗。

青海大学教授李长忠指出,湟鱼的祖先原本是有鳞片的,但在进化过程中,它们逐渐褪去了鳞片。

从湟鱼肩部残留的鳞片和肛门附近退化的鳞片迹象可见一斑。

湟鱼的演化之路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它们凭借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成功适应了咸水环境,完成了这一了不起的物种蜕变。

这种生存力和进化能力,实在令人敬佩。

湟鱼独特的迁徙繁殖模式

湟鱼虽在青海湖这片咸水湖泊中度过了大半生,但为了繁衍后代,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远距离的迁移。

它们要先游离湖泊,沿唯一的河流入口----黑马河上溯近300公里,一路摆脱湖中掠食者的威胁,直到抵达较为偏僻的小溪河道中产卵。

整个产卵进程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湟鱼在河流中只能短暂停留数日,随后又要带领新孵化出的数以万计的渺小幼鱼,一路历尽艰险地回到青海湖中。

这种迁徙行为令湟鱼一年一度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首先,它们要在咸淡水环境中反复转换,对肾脏和体内离子调节系统是一个极大考验。

其次,迁移过程中随时可能遭到天敌的致命袭击。再者,刚孵化不久的幼鱼个头极小、游动能力有限,更易受到掠食者威胁。

湟鱼那独特的洄游产卵行为,已然成为其族裔世代相传的"生命礼赞"。

每年春夏之际,成千上万条湟鱼便会遵从内心的召唤,克服重重阻隔,从青海湖离开,奔赴遥远的产卵地,开启生命的新篇章。

这种刻在基因里的坚韧生存本能,令人敬佩不已。

湟鱼由食用到保护的转变

对于青海人来说,湟鱼从古至今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历史上,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上等食材,更是青海民族悠久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几百年前,青海地区的主妇们就掌握了各种腌制、晒制等湟鱼加工的技艺,可以制作出风味独特的湟鱼酱、湟鱼干等食品。

这些食材不仅自己食用,也常常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到了重大节日,湟鱼便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有时还要与小米食物和青稞酒佐酒共赏。

一些最高规格的宫廷宴席上,湟鱼也是主菜之一,曾被乾隆帝赞为"青海名菜"。

除了餐桌,湟鱼在青海民族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比如有些地区的新娘入门时,必须先踩上湟鱼,这是祈求年年有余的民俗;某些家庭还会将湟鱼系在门环上以祈福等。

可以说,湟鱼几乎融入了整个青海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成为当地生活习俗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为了保护湟鱼这一珍贵物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1988年,湟鱼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了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

2003年,地方性法规也为湟鱼的保护增添了力量。

《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和《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将青海湖裸鲤(湟鱼)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一特有物种的保护力度。

尽管如此,人们对湟鱼的喜爱依旧无以伦比。

在很多人眼里,湟鱼已不仅是一种物种,更是这片高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的象征,是青海人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符号。

因此,保护好这一标志性物种,是整个青海人民世世代代的共同心愿和责任所在。

湟鱼资源的衰退及原因

从20世纪80年代起,湟鱼资源开始出现锐减的状况。到了90年代初期,青海湖湟鱼资源曾一度面临彻底枯竭的严峻危机。

这种资源衰退主要源于两大原因:一是过度捕捞,另一则是生态环境恶化。

作为青海湖区重要的经济鱼类,湟鱼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下了产量最高纪录。然而,这一辉煌时期却也带来了隐患。

在那段时期,湟鱼遭到了过度的非法捕捞利用,被捕捞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其正常的可持续捕捞水平。

大量渔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这一宝贵资源肆意掠夺。

加之当时,捕捞行为也存在无序化、原始化的问题,如使用炸药和毒药野蛮捕捞、滥捕幼鱼以及无视禁渔期等。

这些不合理的捕捞做法,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湟鱼资源的损耗。

除了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也是导致湟鱼资源衰退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影响,青海湖周边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生态破坏。

大量污水、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直接流入湖区,加之径流量不断减少,导致湖水无法及时汲换而逐步富营养化。

加上不平等的河床、断流的河道等都可能给湟鱼的洄游和繁殖造成影响。

尽管政府实施了封湖育鱼政策,可仍然存在非法捕捞湟鱼的现象。

过度捕捞和栖息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最终导致湟鱼资源遭受重创。

据估计,到上世纪末,青海湖湟鱼资源可能已暴跌到历史最低点。

湟鱼在青海湖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湟鱼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和保护,关键在于它在青海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是整个生物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我们知道,湟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每年在洄游产卵时又会成为众多其他鱼类和鸟类的重要食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湟鱼是连接着青海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营养物质循环的关键纽带。

一旦湟鱼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出现裂痕,整个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必将受到波及,生态环境也将面临动荡和失衡的危机。

作为生态链条中的核心存在,湟鱼的消长直接关系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

首先,浮游植物大量滋生,引发赤潮现象逐渐加剧。

由于缺乏湟鱼等食草动物的牧放,湖面上开始大量漂浮藻类,水质不断恶化,呈现黄绿色混浊相。

其次,湖中其他鱼类食物链条被打断,数量出现骤减。

湟鱼一直是很多鱼类和水鸟重要的食物来源,当它们缺少主要食量时,相应也出现了生存危机。

再次,靠产卵湟鱼维生的生物种群也相继减少。

在湟鱼洄游产卵季节,很多生物会在洄游路线上觅食湟鱼幼苗,缺少这种食物来源后,它们的生存环境实际上也遭到破坏。

可以说,湟鱼是青海湖整体生态系统的缩影,一旦湟鱼资源发生问题,整个青海湖的生态系统都将随之失调。

湟鱼保护的努力与挑战

有鉴于此,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实施全面的湟鱼保护行动,通过一系列的生物育种和人工增殖等方式来恢复湟鱼的资源数量。

1997年,青海省政府先后颁布《青海湖湟鱼资源管护办法》等法规,全面禁止在青海湖水域及河流中捕捞湟鱼,并禁止其加工和销售。

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给予较重处罚。这标志着湟鱼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

与此同时,省政府还在湖区设立了国家级湟鱼自然保护区,并划定了湟鱼繁衍区、产卵区等功能区域,进行区域化保护。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采取"封湖育鱼"措施,加大湖体污染治理力度,同时禁止入湖河流污染排放,以确保湟鱼的良好生存环境。

在人工繁育方面,青海省渔业科研部门经过多年探索,总算掌握了湟鱼人工驯养的关键技术,每年均会在湖区养殖中心内集中人工育种,并将新孵化的鱼苗适时投放湖区。

这些措施的实施,终于使经受重创的湟鱼资源得以止跌回升,数量逐年恢复。

0 阅读:5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