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的化债,化的是什么债?

雁城 2024-11-10 04:46:33

12万亿的化债规模,到底算是多还是少呢?

12月8日,高层通过了增量财政政策,决定打出一套地方化债的组合拳。

内容概括起来是三个数字:

1,2万亿——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2,4万亿——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3,6万亿——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用于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其中,6万亿是这次大会的重点。

单算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话,那就是6万亿;如果算化解地方债务的话,总共是10万亿,如果说是总债务化解的话,那就是12万亿。

这也是各种报道中提到的6万亿、10万亿、12万亿的多个版本。

今天我们来聊聊化债这个话题,过去我们是如何化债的?

这次的化债规模算多还是少?化债的本质是什么?对我们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聊聊地方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如果是老粉,可以跳过这部分, 因为堂主之前讲过很多次了,这里稍微再解释一下。

显性债务就是地方明文发的债券,比如我们在债券市场看到的以年份和地方名开头的债券,你看今年5月份的时候,广东发了为期五年的债券——24广东债34,仅仅1分钟卖出了5个亿。

显性债务发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每年都有限额的,不是想发多少就多少。

但隐性债务就不一样了。

什么是隐性债务?就是明面上不是地方政府名字抬头,但实际上因为有地方政府做背书的、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的非规范债务。

比如城投债就是地方隐形债务,且是隐性债务的大头,占比接近一半。

还有之前给大家讲过的PPP项目,以及地方国企的负债、政府购买服务,这些都是隐性债务。

我们接着来聊化债,历史上,我们搞过四轮化债,这次是算是第四轮的一次动作。

第一轮从2005年5月到2018年12月。

缘由是08年4万亿下去后,地方搞了大规模的城投平台融资,为地方隐形债务埋下了伏笔。

所以在2015年出台了新《预算法》,跟地方说,你们不能以以任何“非官方”方式举借债务或提供担保,同时要求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第一轮化债开始了。

从2015年到2018年,一共发行了12.2万亿元的置换债,成功将大规模高成本债务转化为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政府债券。

当然,第一轮化债还是历轮化债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第二轮从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继续采用置换债的形式去化债,不过跟第一轮全面展开的化债形式不同,第二轮更“区域化”,采用竞争性立项方式,选择部分地方展开隐性债务风险化解。

这一轮只有0.16万亿元。

第三轮是从2020年12月到2022年6月,搞了特殊再融资债,用作置换债的“替身”。

那么普通再融资债和特殊再融资债有啥区别?这点以前也讲过。

普通再融资债是用于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特殊再融资债是偿还还为到期的存量债务。

一个到期了,一个还没到期。

而这轮特殊再融资债、前期是在一些县里搞,后期是以一线城市为主,其中北京、广东等地区在这一阶段化债工作中就成功实现了隐性债务清零计划。

第三轮的化债一共发了1.13万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

第四轮就是从2023年10月开始的化债,特殊再融资债的“卷土重来”,同时又发明了个新东西,叫特殊新增专项债。

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讲,不要低估我们高层智囊团的智慧。

你看这名字就起得一针见血,顾名思义,特殊新增专项债就是专项使用。

过去普通的新增专项债主要投向基建,而现在的特殊新增专项债,就是专门向化债倾斜的债。

按照这次大会的内容,现在化债第四轮要去到2029年了,总规模是12万亿。

所以这次的化债规模其实不是最大的,还不如第一轮规模大。

另外这里额外说一个“不及预期”的事情,这个是很多人都在讲的,

但是这个预期其实是外媒拉起来的,你看这次重点是6万亿的新增限额,跟什么路透社说的一对比,那就是刺激力度不够、预期不够。

这怎么说呢?堂主个人倒觉得这规模其实还算可以了,并不低了,别张口闭口低于预期。

外媒哪懂我们的操作?我们向来都是徐徐图之,哪有一下子就出大招的?这点你们看看楼市的救市政策就懂了。

这里有一点值得说一下,这次增量财政政策可是在周五股市收盘后才发布的,这个时间点就很值得品味了。

而且按照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的说法,2022年地方隐性债务估计是30-50万亿。

那么这轮的12万亿,肯定是不够的。

那么化债的本质是什么?参考前三轮做法,其实就是把债务从表外转到表内,把隐性债转为明面账,包括这次的,也没什么本质的变化。

这有什么好处呢?最直观的就是利率的变化。

以前城投平台的利率多少,现在的贷款利率又是多少?

举个例子来说,根据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4月新发债券中,贵州、辽宁、黑龙江三地发行的城投债平均利率位列前三,均在6.2%以上。

哪怕是现在存有的存量城投债,中证鹏元梳理了存量城投债,发现加权平均票面利率为4.63。

再对比现在的一个点多两个点的票面利率,利息直接少还一半以上。

当然了,债务还是在的,但起码利息少了。

那么化债的作用是什么呢?看到不少评论都说是把债务留给后人,说是相信后人的智慧。

这种有没有道理呢?有,但不完全是。

不妨看看我前面提到的地方隐性债务,除了占大头的城投债以外,还有PPP项目,地方国企的债务以及地方购买服务的债务。

这些是什么?这些其实是要结清拖欠企业的款项,跟政府做生意的打工人有望拿到本该付的薪资。

还有在这一轮化债中,地方公共服务部门也有望缓解财政压力。

不知道你们老家什么情况,我有同学在老家的公共服务部门干活,比如医院、前两年就欠薪了。

那么这轮化债下去,一些地方欠薪的公共服务部门,医生也好,老师也罢,其实是能拿到欠发的工资的。

再顺着这条思路下去,大家手里有收入了,消费是不是会上去,这样经济不就起来了嘛。

因此,这才是化债的底层设计逻辑。

地方城投缓了口气,拖欠的那些承包商的钱可以付一些了,同时地方拖欠的医师公的工资,也可以发了

当然这直白点的说法,是兜底社会坏账。

如果不走给居民部门减负这条路,不走主动挤泡沫的方向、那么就得让大家动起来、跑起来,改善居民收入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只要经济增长起来,蛋糕在变大,那么其他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12万亿的化债是当下比较好的一个选择了。

我是堂主,希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69

雁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