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认为:理论上应该这样……

老畅 2024-11-21 13:24:09

图片来自网络

宋襄公是齐桓公的忠实小弟,每次齐桓公的行动宋襄公都积极响应,积极参与。齐桓公把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托付于宋襄公。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想当国君,互相争斗,齐国出现了内乱。宋襄公想起大哥的托付,对自己争霸也有不少好处,他召集各诸侯一起送太子昭回国。但他并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大部分诸侯国根本不理会他,只有卫国、曹国和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和宋国一起送太子昭回齐国。太子昭就是齐孝公了。

大哥不在了,自己完成了大哥的托付,对齐国有恩,而且齐国因为内乱,国力大衰,齐国的霸主之位是不是该自己继承了?当时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国虽然强大但一直怀有二心,宋国可一直紧跟排名第二,理论上应该是由宋襄公继承吧!于是他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后,非常得意,就约曹、邾、鄫在曹南会盟。在会盟时,竟然让邾君把鄫君杀了,以他作为牺牲来祭奠社神。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是为了立威,这时的宋襄公为了当上霸主,可不会去和曹、邾、鄫这些小国讲什么“仁义”的。后来,宋襄公觉得自己这个霸主名不副实,想想当年齐桓公帅军征战,诸侯辟易的威风。他觉得楚国的力量很大,可以利用一下。就想约楚国会盟,借楚国的力量压服中原各国。他将自己的主意向群臣说了,没料到他的哥哥公子目夷坚决反对。目夷说:“我们宋国是个小国,有什么实力去争当盟主?如果您非要这么干,肯定捞不到任何好处!”可是,宋襄公铁了心要当霸主。

楚成王接到宋襄公请他会盟的邀请,居然同意了。齐孝公是宋襄公扶立为君的,也愿意与宋国会盟。齐、楚两个大国既然同意,很多中小诸侯也愿意参加,作为发起人,宋襄公觉得自己很有面子。

公元前639年7月,宋襄公在宋国盂地与齐、楚等国会盟。大会期间,宋襄公提出应以爵位高低来评选盟主:理论上是不是应该这样?大家都在周王的领导下,“尊王攘夷”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前一个齐桓公人家本身就是公爵,还享有“专征”之权,现在只剩下我宋襄公是公爵,在与会的众诸侯中爵位最高,当然应该由我担任盟主。但楚成王不认为这样,他说:“我是王爵,这个盟主应该由我来当。”是个人都知道他那个王位是自封的。襄公恶心坏了,说道:“你本是子爵,你那个王位是自封的,哪能算数?”既然不算数,楚成王决定掀了桌子。于是楚国的随从官员们脱掉外衣,露出亮铮铮的铠甲。他们冲上前去,把宋襄公抓了起来。然后,楚国军队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国都城。公子目夷对楚军说:“国君既然被捉,就不是我国之主了。现在我已经继位为君,你们押着前任国君一点用都没有。”

楚军攻了几次城,都没有成功。后来,经过齐国和鲁国的调解,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了。

宋襄公咽不下这口气。公元前638年,为了报被擒之仇,宋襄公率军攻打归附楚国的郑国,楚成王派兵来救。双方在泓水两岸驻扎下来,准备决战,楚军在北岸,宋军在南岸。

这时,楚军开始渡河。公子目夷认为这是进攻敌人的好机会,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兵多将广,大白天就敢渡河。趁他们刚到河中间,我们让军队迎头痛击,保证打得他们狼狈而逃。”

宋襄公却说:“你说得可不对,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啊,怎能在人家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就打人家呢?”

图片来自网络

楚军渡河上岸后,急忙排列军队。公子目夷看楚军的队伍还很混乱,就说:“您可再不能失去战机了!趁他们没把阵势摆好,我们赶快进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怒气不息地将他责备了一番:“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啊,怎能在人家没摆好队伍时就进攻。那不是乘人之危嘛!”

图片来自网络

是的,理论上讲是应该等对方度过江、列好队,堂堂正正击败对方,这才是仁义之军。但楚军不这么认为,他们摆列好阵势,敲响战鼓,扑了上来。宋军虽然努力作战,但终究不是强大楚军的对手,败下阵来。乱军之中,宋襄公中了敌人一箭,狼狈而逃。宋军撤退到国都睢阳,目夷不住地埋怨襄公。宋襄公还冲他宣讲了一番作战时怎样讲究“仁义”的歪理。由于宋襄公的伤势非常严重,所以仅仅过了一年,志大才疏、不自量力、读书读傻了的宋襄公就含恨而死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