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本草平、华野,李兆晖译
补充资料:
[三] 【战史记录】
牛群冲进了羊群——正面战场上的苏日坦克决战
1 9 3 9 年 7 月 3 日 上 午 , 接 到 小 松 原 师 团 成 功 越 过 哈 拉 哈 河的消息后,安冈正臣马上命令手下的坦克部队,按计划分左、右两个方向对东岸苏军阵地展开进攻。
独 立 野 炮 第 1 联 队 的 3 6 门 九 ○ 式 野 炮 实 施 了 3 0 分 钟 的 压制性炮击后,担负主攻任务的第3坦克联队便率先出发了。
35辆八九式中型坦克和27辆九四式重型装甲车争先恐后地冲出了掩体,第23师团的第64步兵联队(即山县联队)和工兵联队尾随其后,直奔东岸的巴尔夏嘎尔高地。
由于苏军的装甲部队都调回西岸去狙击小松原师团了,苏军象征性地抵抗了 一 阵后,便主动放弃了两道前沿警戒阵地。进展如此顺利,令联队长吉丸清武大佐心花怒放,他命令各中队全速行驶,争取尽快拿下浮桥,与西岸的小松原部队会师。
坦克 一 加速,伴随的步兵可受不了了,跟在坦克屁股后面吃了 一 上午沙土的山县连忙派人来联络(说来可笑 , 日军步兵和坦克之间的联络当时是靠枪托猛敲装甲外壳。步坦如何协同和联络的问题,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始终没有解决 好 ) , 吉 丸 的 答 复 是 步 兵 能 走 多 快 就走多快,说完便关上舱盖绝尘而去。
望着战车部队远去的滚滚尘烟,山县部队的步兵发泄了很多对吉丸母亲不恭敬的话 。
缺少必要的装甲车辆,日军步兵靠两条腿根本追 不上疾驶的坦克, 步坦协同始终是日军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此刻 , 守在河东岸主阵地的是彼得 罗 夫 少 将 的 第 3 6 摩 托 化 步 兵 师 的 两个团,半个多月来,在工兵帮助下已修筑了 一 个纵深达3公里的防线,布设了7万枚地雷和十几道蛇 腹铁丝网。而且彼得罗夫刚得到了 一 种新式装备 — — 120毫米 的重型迫击炮,其射程远、威力大,足可以与105毫米榴弹炮 相媲美,在操作上却十分简单,人力就可以搬运。
这种秘密武 器第36师有12门,他 一 点儿也不担心日军的步兵冲锋(1939 年 一 个苏军步兵师的标准配备是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76mm 口径以上的火炮126门,火力远远超过日军 一 个师团)。但面对 日军 一 个坦克师团的进攻,彼得罗夫还是有点紧张。
日军的炮火平息后,透过硝烟已隐隐可以望见远方驶来的 日军坦克,彼得罗夫少将放下望远镜松了一口气,敌人的坦克 装甲车加起来不过百辆,而且小得可笑,这点坦克还不足苏军 两个坦克营的编制,大批的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手雷已经发给了 一线连队,足以对付这些小坦克。
坦克越驶越近,苏军100多门50毫米、82毫米、120毫米 迫击炮开火了,炮弹准确地落在了吉丸的战车群中,不过这种 榴霰弹打击对坦克威胁不大,日军战车继续向前冲锋,很快便 逼近了阵地前沿。(苏军大口径火炮此时正按朱可夫的命令,集 中火力轰击西岸占领了巴音查山的小松原师团,彼得罗夫只能 靠小口径轻型火炮来压制日军。)
就在吉丸清武认为马上就要冲进苏军阵地大功告成时,遍 布在阵地前沿上的蛇形钢丝网发挥了奇效。这些细细的钢丝卷 成螺旋形,坦克履带只要压上去,钢丝便会很快缠住传动齿轮或履带,拽也拽不出,拖又拖不动,坦克只能 原地打转。
日军装甲兵只要 一钻出坦克,便会遭 到苏军迫击炮的密集杀伤。吉丸暗暗叫苦,这才 明白苏军为什么用榴霰弹,他开始盼望山县联队 和工兵联队赶快追上来,帮助他解脱困境。
他 一 阵后怕,幸好面对的不是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 阵地,否则这 一辆辆嗡嗡原地打转的坦克会成为 苏军绝好的活靶子。
山县部队赶到时,吉丸的坦克已被困了两 个多小时,车身被打得伤痕累累,几辆装甲车已 冒起了黑烟,噼噼啪啪地燃烧着。步兵刚靠近前 沿,苏军的迫击炮弹便雨点般落了下来,进攻部 队顿时人仰马翻,乱成了 一 团。上气不接下气跑了 一 天,已疲惫不堪的日本步兵趴在地上再也冲不动了,工兵联队只能冒着横飞的弹片,开始帮助坦克清理钢丝。
苏军 一 面猛烈炮击, 一 面组织特等射手射杀坦克周围的日军。烟尘中工兵 一 个个地倒了下去,吉丸见工兵伤亡惨重,且天近黄昏,只好命令部队撤回。
第 一 天的进攻就这样草草收场了,苏军步兵成功顶住了日军坦克群的进攻。
吃罢晚饭,第4坦克联队长玉田大佐来找安冈师团长,请 求夜间向苏军阵地发起袭击。安冈正为白天进攻失利而犯愁, 见玉田美郎要夜间连续作战,有些担心:第3联队的中型坦克 都没能从苏军那儿占到便宜,玉田美郎手下主要是九五式轻型 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最厚处不过1 .2厘米,对付步兵还凑合, 要是撞上苏军T-26 坦克,可成了给人家送礼了。
玉田坚持要去 试 一 试,理由很简单:既然白天靠他们进攻不行,那么只有利 用夜晚偷袭了,即使被苏军发现,也可借九五式坦克的速度优 势趁夜色逃脱。(日本九五式轻坦克的最高时速可达44公里/ 小时,除苏军的BT快速坦克外,是当时世界各国装备的轻型坦 克中机动性最好的 一 种。)安冈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第4 联队出击,条件是不能恋战,速去速回。
7 月 3 日 晚 1 1点30分,准备完毕的第4坦克联队以密集的 队形出发了。玉田美郎十分狡猾,他没有从正面进攻,而是绕 了 一 个大圈迂回到了苏军阵地侧面,避开了第36摩步师布设的 雷区和蛇形钢丝网。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所有坦克都闭灯前行, 缺少无线电通讯设施的坦克车长们只好打开舱盖,探出头互相小声喊着保持队形(日军坦克没有 车载通讯设施,只在联队长乘坐的 指挥坦克上装有车载电台)。
同时, 为减少引擎噪声,玉田美郎规定各 车时速控制在5公里左右, 一 辆接 一 辆在暗夜中缓慢潜行。没有信号灯 和观通设备的日军,在夜间行驶变 得越来越困难,坦克手们对苏军的 位置、接敌路线、地形等都只有一个 模糊概念,完全是在凭运气瞎闯。
走 了不到半个小时,草原上突然下起 了雷阵雨, 一 时电闪雷鸣,大雨倾 盆,玉田大佐一阵狂喜,马上下令全 速行驶。雨声和雷声掩盖住了发动 机的轰鸣声,闪电则帮助日军看清 了道路。等苏军哨兵听到动静时, 一 切都太晚了,几十辆日本坦克喷射着火焰一拥而上冲进了苏军营地,值班机枪刚刚打出一排子弹便被坦克炮击毁了。
玉田坦克联队误打误撞碰上的是第36摩步师的重炮阵地,重炮团远在主阵地后方,松懈轻敌,根本没想到日军会夜袭,猝不及防的苏军士兵刚跑出帐篷便被机枪扫倒了,大炮被撞得东倒西歪,牵引卡车、弹药车、指挥车和帐篷纷纷被击中爆炸燃烧。
战斗只进行了一个小时,日军坦克便完全摧毁了这个炮兵阵地,苏军损失了一个122毫米榴弹炮营(18门火炮)、 一个152毫米榴弹炮营(6门火炮)。
日军第4联队第2中队长一藤喜久的座车被击毁放弃, 一名随车军医阵亡, 一名下士负伤,损失轻微。
玉田美郎欣喜若狂,马上率部狂奔而退,等苏军的BT 快速坦克到达时,阵地上只剩下一片狼藉和未散尽的硝烟。
苏军事后的战斗总结中有如下记载:“7月3日夜晚, 一股日军经过秘密集结,在几十辆坦克掩护下,向我东岸第36摩托化步兵师炮兵第2团发起了进攻。日军的这次进攻出乎我炮兵部队的预料,完全是一次无耻的偷袭。
敌军突破了我军防御阵地,迫使红军后撤了2至3千米。战斗中,有10辆日本坦克被我军击伤,缴获1辆。次日晨,我军最终击溃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收复了阵地。
这次战斗暴露出我军指挥员麻痹轻敌、侧翼警戒松懈的问题。”事后,苏军亡羊补牢,向后方阵地加派了警卫部队,并在多处日军可能会利用的通道,设置了45毫米反坦克炮阵地。
从战术意义上看,这的确是一次成功的奇袭,这也是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诺门罕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利。日军这次袭击成为首次在夜间利用恶劣天气实施大规模坦克集群攻击的成功范例,后来被许多国家的军事院校列入战例教材。
7月4日,将小松原师团赶回河东岸之后,朱可夫将军腾出手来开始收拾安冈的坦克师团,第11坦克旅和第7装甲旅立即返回东岸,寻找战机以求决战。
中午时分, 一架苏军波-2双翼侦察机发现了在巴尔夏嘎尔高地附近,日军坦克集团正在缓慢 向西移动。雅可夫列夫少将马上带领第11坦克旅扑了过去,近 百辆T-26、T-28、T-130 坦克卷起的沙尘,久久浮在半空中, 列索维伊少将的第7装甲旅负责在外围包抄,200多辆BA6、BA10 装甲车发出震耳的轰鸣, 一起冲出了隐蔽地。
安冈师团浑然不知,继续按计划从侧面向浮桥进攻,起伏 的沙丘影响了观察视线,等前哨发现大批苏军坦克铺天盖地从 沙丘上压下来时,双方的距离已不足1公里了。吉丸清武的第 3坦克联队首当其冲,他只好硬起头皮迎了上去。
日军当时的坦克分类是10吨以下为轻型坦克,10吨以上为中型坦克,20吨以上为重型坦克。(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 也没有研制成功一种像样的重型坦克,其装备最重的坦克不过 是18.8吨的三式。但时间都到了1944年末,日本已是秋后的 蚂蚱,再有什么先进的武器也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了。)
吉丸 的八九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为13吨,是当时日本火力最强、装 甲最厚的一种型号,而苏军的T-28 坦克全重为31吨,两者相 比,如同一头犀牛对一只绵羊,苏军坦克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冲 进了日军丑陋单薄的战车群中。
在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近600 辆各型战车相互厮杀,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尘弥漫,苏军 的 T-28、T-26、T-130、BT-6、BT-7 坦 克 和BA-6、BA-10 装 甲车等各型现役战车一应俱全,相互配合,扬长避短,简直要 把诺门罕当成新武器实验场了,打得日军只有招架之功,全无 还手之力。
苏军仗着装甲厚重,火炮优良,左冲右突毫无顾忌;日军则 只能躲躲闪闪,靠快速机动贴近苏军坦克后部,给予其致命一 击。
即使这样,没一会儿,安冈师团也顶不住了, 一辆辆八九式 坦克被击中后发生殉爆,炮塔被炸上了天,九四式重装甲车更不 顶用,接二连三地被打成零件状态,吉丸清武的指挥坦克一上来 就成了苏军集中攻击的目标
(指挥坦克由于炮塔内空间有限,装 上观测、通讯设施后已十分狭窄,故一般不加载火炮。西方的指 挥坦克多装一根钢管冒充炮筒以起鱼目混珠的作用,日军当时则 没有采取这种掩蔽措施),
几辆T-28 坦克死死咬住了他,76.2mm 的坦克炮弹轻而易举地击穿了20mm厚的装甲,随着一声巨响,吉 丸清武大佐连同他的指挥坦克一同人间蒸发了。
玉田美郎第4坦克联队的轻型坦克更不是苏军的对手,只能依靠高速机动来躲避苏军的瞄准和射击,被追得狼奔豕突。
有一些被苏军追上后,庞大的T-28 根本不屑射击,索性将其撞翻直接压了过去;九五式焊接的钢板被撞得七零八落,往往像火柴盒一样被碾碎了。
战至黄昏,安冈师团一半以上的坦克和所有的装甲车,都成了一堆堆冒着黑烟的钢铁垃圾。就在安冈正臣面临灭顶之灾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救了他,残余的日军坦克趁机拼命逃回了将军庙。
事后,玉田美郎心有余悸地回忆道:“(苏军)射击迅速而准确,弹药充分,几乎没有臭弹。敌人对草原地形作战研究充分,准备周密,先以重型战车冲乱我队形,轻型战车再对我单车进行围攻。”
玉田美郎这样讲是有原因的,此战之后,由于补给跟不上,日军坦克部队燃料基本用完,每车平均仅剩5发炮弹,安冈坦克师团基本瘫痪了。
安冈坦克师团的溃败极大震动了东京大本营,刚刚成立半年的第1坦克师团是日本首个坦克师,担负着积累坦克战术经验、检验战车性能的任务,如有闪失将使日本陆军大失颜面。
再说坦克造价昂贵,日本的国力和资源状况都无法承受这种损 失。美国政府刚刚宣布废除现行的日美商务条约,从欧美获取 先进机械技术的路被堵死了。
(虽然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方 面在过去的85年间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但其冶金加工所 依赖的工作母机和精密仪器,仍不得不从国外——主要是从美 国——加以购买,以应付其正在迅速扩大的机械工业部门特别 是军工部门的需要。)
参谋本部坚决不同意关东军将如此“宝贵” 的部队消耗在与苏作战初期,授意植田谦吉要确保战车部队的 安全。有了东京的这道“圣旨”保护,安冈和他的部下总算是 躲过了这场战争。
此后第23师团的几次大规模进攻中,坦克只 出动了一次,还是远远地跟在步兵后面, 一见战局不妙,就早 早地开回了将军庙。直熬到第二次诺门罕之战结束,安冈师团 果真“吉星高照”,总算还留下了几辆坦克。
诺门罕战争结束后,日军纷纷反映自己的坦克在战场简直 不堪一击,迫使日军兵工部门根据缴获的苏式坦克研制了一种 新战车取代八九式,这就是二战期间日本著名的九七式中战车, 绰号“奇哈”,这型坦克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为日军装备最多 的一种主力战车,但九七式也未从根本上改变日式战车装甲单 薄、火力赢弱的情况,在太平洋战场上远不是美军M4Al“谢尔 曼”坦克的对手。
整体上看.日军坦克部队在二战期间既无战 术也无技术可标榜。
朱可夫将军战后向斯大林元帅这样评价日军坦克:“(他们)的坦克仅相当于我们早期的MC-1 式 ( 需要说明的是,朱可夫所说的MC-1 型坦克是苏军20年代的早期装备),非常落后,武器很差,最大行程小。
日军的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进攻目标固定而且有限,死盯着迂回和侧击这一种办法,很容易被消灭。”
关东军高级将领到前线了解战况,图中左四为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
补充资料:
苏军摩托化步兵团编装情况
苏联在大整肃后公布了最新的步兵团编装表,如果一切按照下表来编制的话, 1939年的苏军步兵团可谓当时全世界战斗力最强的步兵团.
相比之下,当时中国陆军一个团只有4门82mm 迫击炮的支援火力,可以想 像到苏军一个步兵团战斗力有多强.
虽然表上的红军步兵团编装完整,战斗力强大,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大 肃反后人心惶惶.许多部队军官严重短缺,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军在西部 边境最好的一线主力部队编装也只达到了上表的80%,齐装满员的师,团极少。
二战时日本落后的坦克工业及战术
与西方列强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陆军坦克兵种,在诸多领域表现 出明显的滞后。主要体现在坦克的质量,数量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上。
虽然日本拼命压缩日用商品的生产以扩大重工业的比重,但军需工业在列强 中依然是“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这是发展坦克兵器难以逾越的障碍。
战争爆发后,随着军工规模不断扩大,日本更是感到钢产量严重不足,“只好 靠收集全国的废铁,甚而剥夺居民的一部分金属用具,拆除花园和私人领地上的 铁栅栏,用木柱代替电车路牌的金属柱子”。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日本贫弱的钢铁和汽车工业,注定了其坦克制造业难有大的作为。日本迟至 1926年才开始自己试造坦克。
1929年4月,大阪兵工厂研制成第2号战车,定名 为八九式中战车。另两种主战坦克,即九五式轻战车和九七式中战车则分别列装 于1935年和1939年。
(日军二战时最好的九七式,还是停留在铆接车体、小口径 47mm 短炮的基础上.大体与苏联早期的T-26. 德国的Ⅱ式.Ⅲ式坦克同一个级 别。)
期间,日本还先后研制了其他一些辅助战车和装甲车,水平同样不高.另外 日本的坦克制造企业95%属于民营,其余5%属军营,生产能力总体较低,30年 代年产量不足百辆。考虑到战时坦克车辆的大量损坏,如此低产显然很难满足军 方的需求。
日军的主战坦克实际上都是轻型的。它和欧美坦克综合比较中的主要技术弱 点是:火炮口径小、装甲薄弱、吨位低.速度慢,行程短等。这在实战中直接导 致了火力、防护力和持续力低下。
此外,在悬挂装置.发电和传动装置、液压气 动装置、机件坚牢度.无线电通讯、光学器材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上图为日军的坦克,下图为我赴缅远征军缴获的日军轻型坦克。由此可以看出其有多“大” 这种和玩具一般的轻型小战车与苏、英、法、美等国装备的坦克相差了整整有一代。
芬兰战车博物馆中收藏的T-28(1938型)型坦克,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苏式坦克的块头之大。
当时 欧美军事界人士对日本坦克有这样一些评价:“日本的坦克是陈旧的,相当于20年代初的欧式坦克”:“日本战车多数是小型的双座轻坦克,正如我们旧日大量应用 的……;
“日本坦克的技术品质都很低劣,它没有冲击用的重坦克,也没有高速坦 克……就欧洲的标准来说,是非常平凡的”。
在总体性能上,日本坦克比苏、美. 英.德各国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仅能与意大利为伍。
日本的“坦克工业只能生产出性能低劣且数量极少的坦克,不容否认的是.使 用的战略及其他方面也是绝对的落后”。
由于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同弱敌交战,日军凭借稍好的物质装备和优良的单兵技 术便能轻易取胜,从而产生骄傲情绪,自以为无敌于天下。
错误的经验告诉他们 “刺刀前进决定战争胜负”.然而,那些拼刺刀式的战争充其量不过相当于18、19 世纪的战术水平.30年代,日本陆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出现了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 即过分夸大人的体力,精神力在战争中的作用,迷恋于用士兵的近身接战和白刃格 斗战胜对手:同时漠视军事技术的更新和战备物资的保障,刻意贬低武器因素,试 图以精神力量弥补物质不足,以拼命主义代替科学指导,甚至以“大和魂”万能来 否定事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类似于“数量要用训练来抵挡,钢铁要用肉弹去碰 撞”这样的妄语在日本陆军中比比皆是。
如果说日本对坦克兵种的时代潮流完全熟视无睹,那是不真实的,1918年“一 战”刚结束,它就急急忙忙从欧洲购进了坦克。对西方的新事物.日本人向来乐于 学习,但是.这一次却只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并未进行认真和结合实际的研究。
军 事当局有这样的观点:“欧美和日本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 距,亚洲的战场未必适应坦克的大规模使用。此外,既然耗费低廉.轻而易举的 战争一直能换来巨大的侵略成果,那么似无必要在国家财力严重拮据的情况下,在 坦克兵种上再花费巨额军费。
从1939年起,日本才开始有了较大编制的坦克部队。6月,在关东军内编组 了第1战车师团.辖战车第3.第4 .第5联队及其他辅助部队。这一时期,日军进行了一些集群使用坦克的尝试.但效果不佳,问题总是出在坦克低劣的性能上。
在诺门罕战争中暴露出技术上的许多致命弱点:
1. 易受天气影响。遇连续降雨而平地积水时,100多辆坦克不得不连日寻找 高地停放,
2. 渡河技能差.大兴安岭林区河网纵横。且常降雨,致使河宽水深,由于工 兵架桥和驾驶人员操作方面的问题,致使数辆坦克落水沉没。
3. 发动机质量不尽如人意。道路泥泞,行驶困难,需要使用发动机加大转速 来获得较大功率.造成发动机温度过高、故障频发等问题。
4. 后勤保障不力.器材、弹药.油料随同困难,坦克常常要停下来等待供应, 大大影响了前进速度。
二战后期日本又陆续成立了4个战车师团和9个独立战车旅团,但基本战术没 有改变,仍十分呆板,(菲律宾战役期间,日军坦克第3旅团长重见伊三雄少将在 美军的打击下屡战屡败.惊慌失措,竟然自作主张把坦克埋进土坑里作为固定炮台 使用.结果被美军飞机非常“舒服“地——炸毁,重见少将本人也在乘坐指挥车逃 跑时被连车带人一炮打飞。这也算是二战史上一大笑料。)
日军坦克部队后勤保障 不善,以致“形似而神不似”,始终无法达到高度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突击力。总而 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军坦克兵种绝不可与列强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