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利是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指排尿困难、尿量减少或排尿不畅,可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中医认为其病因复杂,需结合整体辨证分型施治。其中,热症与虚寒症是两类核心证型,病机、症状及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一、热症小便不利
1. 病因病机
热症小便不利多因湿热内蕴或实火亢盛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常见病因包括:
湿热下注:外感湿热邪气,或饮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膀胱。
心火下移:情志不遂,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影响膀胱气化。
肺热壅盛:肺为水之上源,肺热则津液输布失常,水道不通。
2. 临床表现
主症:小便短赤灼痛,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小腹胀痛。
兼症: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辨证要点:热象明显,病程较短,多属实证。
3. 针灸治疗原则
治则:清热利湿,通淋利尿。
治法:以泻法为主,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位。
4. 针灸选穴与操作
主穴:
1. 中极:膀胱募穴,直刺1~1.5寸,泻法,可清热通淋。
2. 膀胱俞:背俞穴,斜刺0.8~1.2寸,配合中极以加强膀胱气化。
3. 阴陵泉:健脾利湿,直刺1~1.5寸,泻法。
4.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三经,直刺1寸,平补平泻。
5. 行间:清肝泻火,直刺0.5~0.8寸,泻法
配穴:心火亢盛加少府、劳宫。肺热壅盛加尺泽,鱼际。湿热重者加:曲池,合谷
操作要点: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可配合刺络放血(如委中放血)增强清热效果。
二、虚寒症小便不利
1. 病因病机
虚寒症小便不利多因脾肾阳虚或下焦虚寒,导致膀胱失于温煦,气化无权。常见病因包括:
肾阳不足:久病体虚,年老肾衰,命门火衰,膀胱气化失司。
脾虚湿困:脾胃虚弱,水湿内停,阳气不升,浊阴不降。
寒邪凝滞: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凝下焦。
2. 临床表现
主症:小便清长或点滴而下,排尿无力,夜尿频多,小腹冷痛。
兼症: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㿠白,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辨证要点:虚寒象显著,病程较长,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
3. 针灸治疗原则
治则:温补脾肾,散寒化气。
治法:以补法为主,配合灸法,取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4. 针灸选穴与操作
主穴:
1. 关元:小肠募穴,直刺1~1.5寸,补法,灸10~15分钟以温补肾阳。
2. 气海:益气助阳,直刺1~1.5寸,补法后加灸。
3. 肾俞:温补肾气,斜刺0.5~1寸,补法后隔姜灸。
4. 命门:补益命门火,直刺0.5~1寸,补法加灸。
5. 太溪:滋肾通络,直刺0.5~1寸,补法。
配穴:
脾虚加;足三里、脾俞
寒凝甚者加:大椎(火针)、腰阳关
夜尿频加:中髎 次髎
操作要点: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虚寒重者以灸为主,可选用隔盐灸(神阙)或温针灸。
三、热症与虚寒症的鉴别要点

四、临床注意事项
1. 辨证需精准:部分患者可能寒热错杂(如上热下寒),需综合舌脉及全身症状判断。
2. 手法差异:热症多用泻法,强调快速提插捻转;虚寒症以补法为主,配合灸法温通。
3. 饮食调护:热症忌辛辣油腻,宜食冬瓜、薏苡仁;虚寒症忌生冷,宜羊肉、生姜。
4. 疗程调整:热症见效快,1~3疗程可愈;虚寒症需长期调理,配合中药(如金匮肾气丸)。
五、典型医案举例
案例1(热症):男性,35岁,尿频尿急3天,小便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取中极、膀胱俞、阴陵泉,泻法治疗3次后症状消失。
案例2(虚寒症):女性,62岁,夜尿频多,畏寒,舌淡脉沉。取关元、肾俞、命门,温针灸10次后夜尿减少,加服肾气丸巩固。
小便不利的热症与虚寒症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泾渭分明,针灸治疗需紧扣“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通过精准选穴与手法操作,结合灸法、放血等辅助疗法,可显著改善症状,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临床实践中需注重整体辨证,避免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