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江南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出现了一种现象,并且成为业内关注度较高和热议的话题,这就是——有不少医院和药店主动退出了医保。
因此,有人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医保似乎可有可无,弃之如敝履。大不了回来再申请开通即可。
但目前看来,形势已经或正在发生突变。有时候,你随意抛弃的一件东西,可能再想要时,它再也回不来了。
12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级医保部门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医保基金收支规模等现实情况,合理确定定点医药机构规模,健全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完善“两定”机构协议管理,绝不允许将不具备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定点管理,绝不支持超越医保支付能力盲目扩大定点医药机构规模。
特别是一些医保基金当期已经赤字或动态监测赤字的统筹地区,原则上不得降费率、上调医疗服务价格和新增医保定点医药机构。
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医保基金运行强压之下,国家要开始缩减和控制定点医药机构规模啦。
2025年,医保资格或成香饽饽。
定点医药机构仍在持续增长
大家要明白,今年,有不少药店退出医保协议不假,但同时也有更多的新增机构进来。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为63.71万家,较2023年底增加了8.67万家,增长了15.75%。
其中,普通门诊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为22.54万家,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为6.98万家,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为40.84万家,住院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为8.06万家。
仅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就比2023年底增加了5.60万家,增长了15.89%。
综合看来,定点零售药店的数量仍然是在增加的。而绝大多数药店还是希望能够开通医保资格。毕竟,你有医保资格,那些有医保报销待遇的消费者才会光顾,否则,放弃了医保,就等于放弃了那部分主流顾客群体。
同时,现在多地的线上购药也可以进行医保支付,对于没有医保资格的药店来说,即使开通线上渠道,也一样不能提供医保报销服务,所以,同样会损失掉一部分医保客流。
主动退出实为被迫
医保资格无疑是医药机构引流的利器,能挂上一块“医保定点药店”或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牌子,曾经是多少人迫切期待的。
如今,不少医药机构主动申请解除医保协议,多少有点魔幻。
多方分析认为,目前,药店退出医保协议,主要来自医保对药店形成的三个方面的压力:
主要以骗保、套保为生的药店害怕被查,主动退出;医保药品比价,集采药品零差价等政策的实施,导致药品利润太低,运营成本无法通过药品销售获得补偿,干脆放弃;医保监管趋严,增加了药店的合规成本和经营风险,不想每天提心吊胆,主动放弃。
所以,与其说是药店主动退出医保,不如说是这些药店不得已的选择。
缩减定点医药机构规模是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这里有两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1.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一共检查了80.2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有45.1万家都违法违规,追回的医保基金有186.5亿元。
2024年,在整顿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基础上,发现四川成都、南充、自贡、达州共29家医院骗保,山西5家医院骗保,重庆2家医院骗保,还有轰动全国的无锡虹桥医院骗保案。
而在零售药店,不仅有知名连锁的严重骗保行为,黑龙江哈尔滨4家药店骗保过亿的案子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2. 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今年1至11月,我国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3.11万亿元,累计结存3.86万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医保基金收支暂时保持平衡,但似乎快到红线了,要持续保持,压力和风险并存。
更何况,某些地区的医保基金已经出现赤字。
所以,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强调,新的一年,国家医保局将把加强医保基金运行管理排在重点工作的第一位。
要堵住医保基金流失漏洞,就必须首先清除掉一些医保违规经营机构。
其次,由于医保监管力量相对于庞大的医药机构数量来说,其监管难度可想而知,监管效率也十分有限。
所以,限制医药机构规模,提高医保管理效率,提高定点资格准入门槛势在必行。
目前,一些地方的医保申请资料审核已经非常严格,进展也很缓慢,或处于暂停状态,都与新的一年要控制定点医药机构规模有关。
种种迹象表明,医保定点资格未来将不会再像最近这些年一样那么容易获得,甚至泛滥。
最终留下来的一定是经得住时间、市场考验和医保监管严格检验的、合规的医药机构。
来源: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