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和蒋英的年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却能携手62年

历史海大富 2025-03-12 05:48:15

从“钱学英”到青梅竹马

钱学森与蒋英的故事,得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到蒋百里将军家做客,瞧见了蒋家三女儿蒋英。这小丫头才五岁,扎着两条小辫子,跑来跑去地闹腾,满脸都是笑,眼睛亮晶晶的,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章兰娟看着就喜欢得不得了,半开玩笑地跟蒋百里夫妇说:“这孩子多讨人喜欢啊,不如过继到我们钱家来当女儿吧!”蒋百里和妻子左梅听了这话也没当回事儿,笑着应了下来,心想不过是大人间的玩笑话。于是,两家就这么口头定下了这门“亲事”,蒋英多了个新名字——“钱学英”。

那时候的钱学森已经十三岁了,比蒋英大了整整八岁。蒋英呢,刚被“过继”到钱家的时候,还挺不适应。她毕竟才五岁,离开自己爹妈,心里总有点空落落的。钱家给她准备了不少新玩具,可她最喜欢的还是从家里带来的那把小口琴。钱学森偶尔从外头进来拿书,见她蹲那儿吹口琴,也没多搭理,自顾自翻他的书或者摆弄他的零件。

这兄妹俩相处的时间其实不长。蒋英毕竟年纪小,过了没多久,就开始想念自己的爸妈。她在钱家住了一阵子后,蒋百里夫妇看她老是蔫蔫的,舍不得女儿受委屈,就把她接回了自己家。钱学森那会儿正蹲在院子里摆弄一堆铁片,抬头瞅见她走,也没说啥,又低头干自己的活儿去了。这段“过继”的日子就这么结束了,钱家和蒋家都没再提“钱学英”这回事。

各自登顶的异国岁月

到了1930年代,钱学森和蒋英的路子彻底分开了,俩人一个跑去美国,一个去了德国,全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混得风生水起。钱学森那会儿已经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拿到了庚款留学的资格,1935年打包行李去了美国,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扎下根。那地方可是工程学的大本营,他一头扎进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整天跟风洞实验和数学公式打交道。

后来,他觉得麻省的路子不够宽,又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那儿有位大牛叫冯·卡门,专门研究航空技术,钱学森跟着他混,没几年就搞出了名堂。1937年,他和冯·卡门一块儿琢磨超音速飞行的事儿,提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

这公式可不是随便写写,它直接解决了超音速飞机设计里空气阻力怎么算的问题,后来飞机能飞那么快,少不了这东西打底。钱学森那时候才二十多岁,已经在美国的航空圈子里有了名气,连老外都得竖大拇指。

与此同时,蒋英那边也没闲着。她从小就跟着父亲蒋百里接触文化艺术,家里条件好,又有那个氛围,音乐这块早早开了窍。1930年代初,她收拾行囊去了德国,进了柏林音乐大学,开始学正儿八经的美声唱法。

那时候的柏林可是欧洲音乐的中心,歌剧院里天天上演大戏,蒋英在那儿泡了好几年,把嗓子练得炉火纯青。到了1937年,她跑去瑞士参加万国音乐会,这是个国际大舞台,来的都是顶尖选手。她挑了首《蝴蝶夫人》的咏叹调上台,那嗓音一亮出来,清亮又有力,直接把评委和观众都震住了。

结果下来,她拿了声乐金奖,成了东亚第一个在这比赛里拔头筹的歌手。消息传回国内,报纸上都登了,说她给中国人长了脸。那会儿,钱学森在加州埋头算公式,蒋英在欧洲唱歌剧,俩人隔着半个地球,各干各的,谁也没想到对方在干啥。

兰心大戏院的重逢

到了1947年,钱学森和蒋英的路总算有了交集。那年,钱学森已经混成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才36岁,在美国学术圈里算是年轻有为的代表。他那时候忙得不行,火箭技术、空气动力学,脑子里全是公式和图纸。可家里人觉得他岁数不小了,老惦记着让他回国探亲,顺便把婚事给定了。

钱学森拗不过父母,就回了上海一趟。家里早就给他张罗好了相亲的事儿,挑了好几个姑娘,条件都不错,介绍人忙前忙后,就等着他点头。结果那天,他跑去了上海兰心大戏院,事情就拐了个弯。那晚,蒋英刚在那儿开完一场独唱音乐会,她那会儿是上海滩最火的女高音,嗓子好,人也漂亮,票早早就卖光了。音乐会散场后,她留在后台收拾东西,手指在钢琴键上按来按去,调着下一场要用的曲子。

钱学森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走到了后台,可能是家里人安排的活动,也可能是他自己想散散心。结果一进去,就看见蒋英在那儿忙活。那时候的蒋英27岁,正当红,穿着演出礼服,手上还拿着一叠乐谱,忙得挺起劲。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她,毕竟小时候那段“过继”的日子不算短,蒋英抱着口琴吹的样子他还记得。

介绍人那会儿正领着别的姑娘过来,想让他见见,可他压根没心思看别人,眼睛老盯着蒋英那边。蒋英忙完一抬头,也瞧见了他,俩人就这么对上了眼。多年没见,她早不是那个蹲在书房吹口琴的小丫头,变成了上海滩的音乐明星;他也不是那个拆铁皮车的少年,成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俩人也没多寒暄,钱学森就直接开了口,说了句“你跟我去美国”。

那时候,蒋英正筹备一场欧洲巡演,行程都排好了,乐谱也准备了一堆。可她没多想,把巡演的事儿推了,收拾了几本钢琴谱,跟着钱学森上了去波士顿的渡轮。1947年的夏天,俩人就这么定了终身,他36岁,她27岁,一个是科学界的顶尖人才,一个是音乐圈的当红歌手。钱学森回美国后继续教书搞研究,蒋英跟着他到了波士顿。俩人小时候那点缘分,隔了二十多年,又接上了。

风雨同舟的软禁岁月

钱学森和蒋英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撞上了大坎儿。1950年,俩人还在美国,钱学森因为搞火箭技术的事儿,被美国当局盯上了。那时候正赶上冷战,美国人怀疑他跟中国有啥联系,怕他把技术带回去,直接在港口把他扣了。

消息一出来,蒋英没半点拖拉,把自己攒下的首饰全拿出去卖了,换了钱赶紧请律师。她那会儿刚在美国安顿下来,手头有点值钱东西,都是当年开音乐会攒下的家底,可她一点没舍不得。律师请好后,她每天带着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钱永真,跑去探监。

那时候探监条件差,时间也短,她就抓紧每分钟跟钱学森说上几句,给他带点吃的用的,让他别太熬着。钱学森被扣后没多久,美国政府干脆把他软禁起来,不让走,但也不放人,就这么拖着。

软禁日子一长,蒋英的日子也变了样。她本来是唱歌剧的,嗓子在欧洲都拿过金奖,可这五年她没再登台,连钢琴都很少碰了。她在家琢磨着怎么帮钱学森打气,后来从朋友那儿弄来一把吉他,开始学着弹。她挑了《义勇军进行曲》练,这曲子节奏硬朗,弹起来铿锵有力,她想着让钱学森听着能提提劲儿。

吉他这玩意儿她以前没怎么碰过,学起来手都磨出了茧,可她没停下来,慢慢弹得像模像样。钱学森那边呢,被关在屋子里,啥也干不了,只能拿纸笔算算东西。他听着蒋英的琴声,也不闲着,把脑子里那些工程控制的想法一点点写下来。那五年,他硬是把手稿攒成了《工程控制论》,这书后来成了控制理论的大宝贝,连美国人都得承认厉害。这五年拖下来,美国那边终于扛不住国际压力,1955年放了人。

归国后的默默相守

1955年回了国,钱学森和蒋英的日子一下忙了起来。钱学森一落地就投进了国防科研,那时候国家正缺人,他直接被拉去搞导弹和火箭。工作地点多半在西北荒漠,啥条件都没有,连信都不能随便寄,家人问他在哪儿,他只能打哈哈搪塞过去。

他常年跑那些地方,风沙吹一脸,衣服也穿得破破烂烂,可他没半句怨言。蒋英呢,回了上海,挑起了家里的大梁。俩人有两个孩子,钱永刚和钱永真,她一边带娃,一边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声乐。她教得特别认真,学生里出了不少好苗子,像傅海静,后来也成了声乐圈子里响当当的名字。

钱学森忙归忙,只要有点空,就跑去看蒋英学生的毕业音乐会。他那时候已经是科研大佬,可一点架子没有,坐那儿跟学生家长似的,手里拿个小本子,边听边记。他记的不是啥闲事儿,全是演唱的细节,音准怎么样,节奏对不对,写得跟工程报告似的,整整齐齐。

蒋英的学生瞧见他这样,都挺感动,知道这位“家属”不是随便来凑热闹的。时间一晃到了1991年,国家给钱学森颁了个“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表彰会上他说了一句俏皮话:“奖(蒋)归我,钱归她。”这“奖”指的是蒋英,意思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收获是她,大家听了都乐了。

晚年日子更安静了。蒋英有时候会念叨,说钱学森忙得连场音乐剧都陪不了她看。他确实忙,国家的事儿一件接一件,退休后也没闲着,老想着科研的事儿。可蒋英没真抱怨,她一直留着钱学森年轻时从美国寄回来的明信片。那明信片有点泛黄了,上头是他用钢笔抄的《唐诗三百首》,字迹工整得跟印刷似的。

那是他留学时寄的,隔着洋寄到上海,蒋英收了就没舍得扔,一直收在箱子里。这习惯一直到2009年钱学森去世都没变,俩人一块儿走了六十二年,从1947年结婚算起,愣是没分开过。蒋英后来也慢慢淡出声乐圈,把日子过得简单了些,可那份相守早就成了她跟钱学森的故事里最硬的底子。

参考资料:[1]徐娜.钱学森与蒋英的婚书[J].中国档案,2016(8):86-87

3 阅读:483
评论列表
  • weik 7
    2025-04-16 10:11

    才8岁,正常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