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烛龙,是《风起陇西》的最大悬案。
根据郭刚所说,烛龙是魏国潜伏在蜀国的高级间谍,是用一己之力扭转街亭情报案的关键人物。
而根据司闻曹自查后得出的结论,烛龙的身份必须具备三大核心条件:
一、司闻曹内部中高级人员。
二、能接触到原始情报。
三、能拿到破译密码雕版,且具备编译密码的能力。
下文将围绕司闻曹核心成员的相关条件以及动机,来分析他们是烛龙的可能性。
1、冯膺
条件符合指数 ★★★★★ 烛龙的可能性指数 ★
冯膺是司闻曹曹掾,司闻曹最高长官,直接上司是对诸葛亮负责的杨仪。他同时掌管着高级密码雕版,负责情报的破译。
“街亭事件”的假情报就是经过他破译并传达给诸葛亮的。
从明面上的综合条件来看,冯膺是最符合烛龙身份的。同僚高堂秉和陈恭也对冯膺有过类似的猜测。
高堂秉怀疑的理由是:白帝陈恭传送的情报只有冯膺手中的密码雕板才能破译。如果陈恭的情报没问题,那么有可能就是破译环节有问题,是烛龙破译情报时发现魏国重要情报泄露,临时更换了情报内容。
陈恭也说,郭刚明确告诉他:白帝送出去的情报绝对无误,是烛龙中途更换了情报。
而且司闻曹第一次派游枭进入魏国查证他的清白的事情,只有冯膺和他两个人知道。
但实际上游枭刚进入魏国境内,魏国的情报头子郭刚就知道了,还立刻安排了诛杀。陈恭自己没有向郭刚告密,告密之人的嫌疑自然就落到了冯膺的头上。
种种迹象都直接将烛龙的身份指向了冯膺,但我们如果从综合角度来看,冯膺是烛龙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如果冯膺是烛龙,他的身份最容易暴露。
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得到的是假情报。如果冯膺就这么大剌剌地利用职务之便更换情报,蜀国只要反查情报的来源与真实性,冯膺首当其冲。
相当于冯膺的烛龙身份只能做一次性使用产品,街亭事件之后就会成为弃子。这对于高级间谍的培养来说,成本太高。
其次,冯膺真是烛龙的话,他会像蜀国官方一样,认定陈恭已经背叛蜀国,提供假情报,将计就计杀掉陈恭,冯膺自己从“假情报”事件中摘出来。
然而,冯膺却顶着杨仪的压力,明面上派出荀诩去魏国是诛杀陈恭,实际上是配合陈恭自证清白。
2、孙令
条件符合指数 ★★★ 烛龙的可能性指数 ★
孙令是司闻曹主记室从事,负责情报的抄写。最关键的是密语雕版是孙令在保管,从岗位职责而言,孙令具备接触原始情报的条件。
孙令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冯膺的小舅子,一直住在冯膺家。无论是工作过程中,还是工作之余,他都有向冯膺窃取或者更换机要文件的机会。
而且孙令平时还有一堆的小毛病,比如:在冯膺办公时,他会赖在旁边,还不自觉地偷窥冯膺的工作资料;将偷听冯膺与同僚的谈话做得轻车熟路;时常怂恿冯膺要做识时务的俊杰。
孙令看似不靠谱的背后貌似都隐藏着不同寻常的动机。
但我们如果清楚孙令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明白,他是烛龙的可能性指数也很低。
如果孙令是烛龙,想借着职务之便窃取机要情报,在司闻曹主记室当个从事是最好的,身份既不打眼,又能便捷准确地接触到核心情报。
但孙令的实际梦想是升官发财,爱好是躺平摸鱼。
他丝毫不认同冯膺说的主记室是司闻曹的中枢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他认定主记室从事就是个抄写员,没劲透了。
仗着冯膺是姐夫,孙令大言不惭地向冯膺提出要转岗,还对司闻曹的各个部门挨个评头论足,各种嫌弃。最后认为靖安司就是个收保护费的部门,平时管管治安,收收杂费,又清闲又有油水。因此,自告奋勇要去做靖安司的司尉。
他好像没弄明白靖安司是专门负责排查蜀国内部的敌国间谍的,如果进靖安司,相当于自投罗网。
也许有人说,说不定是他想做灯下黑,我们退一步说,假设他就是想做灯下黑,他是可以保全了自己的安全,但要如何才能完成机要情报窃取工作?
一个窃取不到情报的间谍无疑等于一枚死棋。
而且,如果是从发财的角度而言,在主记室随便抄一个情报去卖给敌国,得来的钱都不会比收保护费要少。显然,孙令根本没动过这个脑子。
孙令还有一个特点:非常惧怕冯膺,对冯膺的话惟命是从。
他虽然在冯膺家言语无忌,但只要冯膺交待一句:不要乱说话,在家里说的话不要对外透露一个字。他立刻就怂成了狗。
冯膺有国家大义,他虽然可以容忍孙令的各种小毛病,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然不会允许小舅子拖了自己的后腿。
3、高堂秉
条件符合指数 ★★★★ 烛龙的可能性指数 ★★★
高堂秉是蜀国司闻曹军谋司司尉,负责情报分析,能接触到一手情报内容。
高堂秉被疑似烛龙原因有三点:
一、军谋司是司闻曹的一个部门,按道理是应该在司闻曹的机构内部办公。但失街亭后,高堂秉一直没回司闻曹,而是独守驿站,相当于间接降低了自己身份的存在感,远离了自查的风波中心点。
往前追溯,如果他就是烛龙,在分析陈恭传回的情报的同时更换情报内容,不是没有机会。
二、高堂秉知道游枭入魏的事情。
但据陈恭说,第一次派出游枭的事情只有冯膺和陈恭两人知道。那么高堂秉是如何得知的?
三、他是第一个提醒荀诩有关密码雕版事情的人。相当于是间接引导荀诩将怀疑对象指向冯膺。
结合专门负责情报输送的谷正都知道密码雕版的事情,很有可能密码雕版已经不再像冯膺以为的那么机密。甚至有可能,雕版已经遭到了泄露,而高堂秉作为情报分析部门的负责人,利用密码雕版找出破译规律,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高堂秉还具备高级间谍的强大抗压能力,心理素质十分过硬。
这一点在狐忠奉李严的命令核查司闻曹的时候,表现得十分明显。
狐忠内审司闻曹,按道理是按职位从高到底进行问话,但他剑走偏锋,第一个拿高堂秉开刀,将原本已经准备要进去的司闻曹西曹掾姚柚硬生生逼退到了后面。
高堂秉虽然诧异,但很快便调整了情绪,一脸平静地跟着传唤员走进了问话厅。
狐忠继续给高堂秉下马威,进去时明明前面的传唤人员已经介绍过高堂秉的身份了,但他装作不知道,非得要高堂秉作自我介绍。高堂秉虽然小翻了个白眼,但依然耐住性子介绍了自己。
狐忠接着进行骚操作,听完后立刻指出他分析情报的职务便利,有可能是内奸。但高堂秉不卑不亢,也不辩解,反而随手就拉出了司闻司的阴辑来垫背。
这一手祸水东引的招用得极妙,狐忠的注意力立刻就被转移,并停止了进一步试探。
高堂秉是职场老油条,跟谁都可以哥俩好。这从某种角度而言,为他搜集与获取蜀国的情报信息扩大了渠道。
虽然高堂秉跟荀诩的关系最好,是肝胆相照的朋友。但荀诩是个一根筋的人,认定了一个人就不愿意去轻易怀疑对方。如果高堂秉吃定了荀诩这个性格特点,凭借着好朋友的身份而在荀诩的眼皮子底下做烛龙,那就是经典的灯下黑。
这样的情商与智商,以及胆略,倒是提高了他是烛龙的可能性。
在第六集,《风起陇西》的镜头语言似乎也在暗示高堂秉就是烛龙。
荀诩和冯膺讨论烛龙的事情,高堂秉在旁倾听。当冯膺说“曹魏会派出最得力的间谍潜入汉中”时,镜头一直有高堂秉。
冯膺和荀诩是烛龙的可能性极低,这些镜头暗示,高堂秉是烛龙的嫌疑极高。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即将结尾了。
但我还要说一下,阴辑也不可小觑。
阴辑是司闻司司尉,负责情报来源的分析与鉴定,同时负责策划和执行情报活动。
目前来看,他的戏份非常少,出现的场合也不多。但从高堂秉的观点来看,阴辑确实具备成为烛龙的条件。
首先,他也能接触到原始情报的来源,而且不惹眼。
从陈恭到谷正,从冯膺到高堂秉,都有人怀疑,除了高堂秉,还从来没有人怀疑过阴辑。
一个出色的高级间谍就是能做到隐密性极强,虽身处风暴的中心,却能让风吹不到自己。
街亭事件发生后,司闻曹内查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派出游枭去魏国,查证白帝陈恭是否已经叛国。
游枭一进魏国境内,便被魏国的间军司盯上了。这说明游枭出外勤的消息几乎在他刚被派出的时候就被烛龙送出来了。
按照蜀国司闻司的部门职能,蜀国所有的谍报活动都是经过司闻司策划并实施的,作为司闻司的负责人,阴辑如果是烛龙,他将游枭的所有信息完整送去魏国就很合情理。
另一方面,荀诩的行动没有直接经过司闻司,而是冯膺对上只汇报了杨仪,对下只安排了高堂秉配合,甚至连陈恭都不知情。
阴辑也就没能第一时间告知魏国间军司,这也是魏国间军司为何不能在第一时间得知荀诩行踪的原因。
当然,上面的内容只是根据已有的剧情进行的推论,不敢保证百分百正确。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杨 杨仪
剧情很烧脑,而且完全颠覆了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