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认为,甄嬛知道。
甄嬛倒好毒酒,果郡王就支开她去关窗。聪明如甄嬛,她有猜中果郡王会动手脚的实力。
看似有道理啊。
但是,聪明只是提高甄嬛猜中的概率,并不是她能猜中的充分必要条件。
我倾向于,甄嬛大概率不知道果郡王偷换了毒酒。
我这样猜测,是因为毒酒局不是一道考验智商的难题,而是一道情感问题。
想要了解甄嬛在毒酒宴上的状态,必须要了解她的情感逻辑。
1.甄嬛的情感逻辑
我们知道,给果郡王赐毒酒,是雍正给甄嬛下达的政治任务。
雍正说得明明白白,果郡王必须死,甄嬛就是毒死果郡王的执行人。
只要甄嬛做了这件事,就能自证清白,她对果郡王并无私心。
雍正这样玩儿,可见他的情感逻辑是,用公权力来解决个人情感问题。
这里面有雍正的傲慢,他要用果郡王的死来强调个人去权威——“我是皇帝,我的爱妃必须要对我一心一意。我可以让我的女人处死任何觊觎我爱妃的人。”
对雍正来说,政治权力才是王道。
你有没有发现,这和甄嬛的情感逻辑完全不一样。
甄嬛追求的是两情相悦,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她要的是情爱权力。
甄嬛爱的是有情郎,雍正对她有情,他就能成为甄嬛的“四郎”,果郡王对她好,他就是甄嬛的“允礼”。
我们都知道,从甘露寺回来之后,甄嬛已经黑化。
但是,即便她黑化,她依旧有条底线,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对甄嬛来说,果郡王是为了她敢于牺牲自己的男子,甄嬛也会用自己的生命回报这样的爱情。
因此,甄嬛喝完酒后,说的每句话都像极了遗言。
她告诉果郡王,“这一生有这一刻,便没有遗憾。”
她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开始交代后事。
“如果我不在了,你会善待玉隐吧。”
看到果郡王吐血,她很惊讶,“毒酒明明是我的”。
总有人以为甄嬛是表演艺术家。
然而,这种观点就把甄嬛当做了安陵容之类的人,成为了恩将仇报的小人。
甄嬛当然知道,如果她喝了毒酒,果郡王,甄嬛的儿女,甄家满门都会遭灭顶之灾。
以大局为重,甄嬛很容易做出毒死果郡王的选择。
这样讲是没有看懂甄嬛的为人。甄嬛是搞宫斗的行家里手,但她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
说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搞清楚甄嬛的性格底色。
2.甄嬛的性格底色
甄嬛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
《甄嬛传》前两集就用两个小细节点出了这一点。
第一个细节是,甄嬛拜佛祈祷,希望“嫁给世间最好的男儿,与他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第二个细节是,甄嬛的生日是4月17日,暗示雍正和果郡王,雍正排行老四,果郡王排行十七。
甄嬛入宫后,原以为雍正是能够爱她一生一世的郎君,后来她才发现,果郡王才能给她想要的爱情。
甄嬛和果郡王爱而不得的情缘,用一句话就能形容。
“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
甄嬛在后宫打怪升级,从纯真善良的甄嬛变成腹黑的熹贵妃,她的黑化是被迫的改变。
因为甄嬛有个明亮的性格底色,信奉有恩必报的价值观,这就注定她的黑化并不彻底。
这并不是我的过度解读,《甄嬛传》也用小细节证明了这一点。
甄嬛从甘露寺回来后,红色元素成为甄嬛服饰的常见色。
服装也在传达一个信息,甄嬛黑化的标志就是红色上身的过程。她身上红色元素越多,她黑化的程度就越高。
而流朱曾明确表示,甄嬛素日不爱穿红——这里的红色指的是正宫红。
在后期宫斗中,甄嬛嘴唇的正宫红,是她穿红的终极形态。
正宫红已经成为她面貌的一部分,一个比服装更契合她精神面貌的存在。
然而,甄嬛却不会像太后一样毒死隆科多,她更无法成为雍正那种工具理性的政治家。
即便我们能看到甄嬛对敌人杀伐决断,却会把温柔和善意留给果郡王。
在毒酒局上,果郡王也明确表示,即便甄嬛带着正宫红的嘴唇和毒酒,果郡王依旧发现甄嬛还保留着嬛儿的一面。
当晚,果郡王说甄嬛还是喜欢穿妃色的衣服,妃色是粉红色——这象征着甄嬛在果郡王面前为数不多的善良。
站在甄嬛的视角看毒酒,就是她对果郡王爱情的呼应。她为了果郡王喝毒酒,得到一种“但愿君心似我心”的道德快感。
对甄嬛这种爱情至上主义者来说,喝毒酒是她对果郡王深情的认可,也是对负心人雍正的反(bei)抗(pan)。
很多人总以为甄嬛套路果郡王,主要原因是她们看到甄嬛的黑化,却没有注意到甄嬛的黑化并不彻底。
除了服装,我们也能在其他方面看到甄嬛的黑化并不彻底。
第73集,果郡王来京述职(此时已经是果亲王了),他马不停蹄就来找甄嬛。
甄嬛见到果郡王顿时泪如雨下。
即便甄嬛已经是后宫之主,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熹贵妃。
像她这么谨慎的一个人,敢在公共场合面对果郡王真情流露。
以甄嬛的觉悟,她肯定知道这样子会暴露她和果郡王有私情。
甄嬛的泪,不是华妃式的放肆,这说明果郡王一直是甄嬛的软肋。甄嬛在果郡王面前,甄嬛依旧是嬛儿,是一个会真情流露,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女子。
接受甄嬛会主动喝毒酒的事,其实也承认她确实也有恋爱脑的一面。
甄嬛想要用死来回报果郡王,其实也说明身居高位的痛苦和绝望。
她赢了华妃,赢了皇后,赢了雍正,但她却没有为心爱的人赢回一条命。
人生的胜利通常经不起细看,一旦细看就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