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陕西有两个香山寺名气都很大,一个是韩城的,一个是铜川的。全国香山寺也有不少,北京、河南、赤峰、宁波都有,看来妙善公主的故事在民间很受欢迎。
但是,周至耿峪的香山寺却少有人知。
秦腔《香山寺还愿》有“弯弯曲曲水不断,坡坡坎坎景相连”的唱词,要是这样说,我觉得耿峪口的香山寺才是真正的香山寺,尽管这个庙很小很破很不为人所知。
八月瓜香山寺就在周至耿峪口,进山不到2公里,路边有一个农家乐,有一条小道通上去,看着路标写着500米,可是要走上去,半个小时都算是快的。
这是一条小沟,开始的时候路还比较宽平,路上很幽静,一路上鸟声啾啾。路径比较清晰,看来经常有人走,应该都是当地人,据说上面还有人家居住。
过了一段较宽的路,在一个岔路口左拐就进入了一条小路,沿着山脊行走。
路上有很多的柿子树,不但没有人摘,连鸟儿也吃撑了,熟透的柿子就直接掉到地上。我捡拾起来,吃了一个,齁甜。
路上只碰到一对游人,说上面只有两三户人家、一个破庙,他们说没有什么可以看的,这倒正合吾意。
前面拐弯,碰上几个下山的人,又是手提的袋子,又是腰挎的袋子,里面满满登登。聊了几句打开袋子,核桃板栗猕猴桃,很丰富哟;最令人流口水的是两个人手中提的袋子,满是裂开口的八月炸。
来人倒是很慷慨,送给我们几个八月炸,还仔细说了这八月瓜那里多,路怎么走。
“繁的跟蒜辫子一样!”
那女的比划着,我的口水就留下来了。
香山寺终于看到房屋了,两三户人家,篮球场大一些的一块平地,三四个老人聊天。
这里就是香山寺。
香山寺传说是后唐庄宗三公主妙善修行的地方,当然,也有人说周或者唐的。妙善公主是观音身世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
话说有个国王,最爱三女儿妙善,但公主却一心向佛,立志青灯黄卷。国王就烧毁佛寺,迫害僧众。不久国王就得下重病,妙善公主闻讯献出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国王病愈后专程到香山寺还愿……妙善公主因此被佛祖封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故事被编为秦腔《香山还愿》,在陕甘一带久演不衰,皮影戏《香山还愿》在民间也广受欢迎。
观音在天竺国是男身,在中国变成了女身,很多人都认为是加入了妙善公主的因素,才成为女身。
现在这个香山寺很简陋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大殿,上面盖着彩钢瓦,但是还有香火还燃着,看来平时有人管理。
和旁边的老人聊天,说这个庙原来大得很,这一片地方原来都是庙里的,都是那个年代被毁了,老汉说得很惋惜。
要是这样说起来,旁边的几座房子也应该是庙里的,不过全部都重新盖了。
这个场院很平整,整修得很干净,仔细看看总共只有四户人家,住的都是老人,走路走颤颤巍巍,平时的粮食都是儿女从山下背上来的,我估计他们很长时间都没有下山了。
公主坟按照采摘八月炸的人说,从前面两座房子上去就有“跟蒜辫子一样的八月炸”,但是我们上去只有没有看到,就下来通过场院,沿着栓红绳绳的路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小路更加幽静,看着红绳绳,我估计上面还有一个小庙,但是前面的老人没有聊到这里。
走了上百米的小道,就上了山梁,碰上耿峪村的两个人,带着孩子上来玩,袋子里也放着不少八月炸。
这是一个岔路口,下坡就到村子的方向,往右手走又有一个小小的平台,一座房子上面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公主殿”。
我终于明白了,这也是香山寺的一部分,这样看来,旁边的大山包就是传说中的公主坟了。公主脂粉留香,后改名香山寺,公主死后葬于山头,这个山头也就叫公主坟。据说这里有公主姊妹三个坟头,就像是观音有文殊普贤两个尊者相随,不过我只看到一个坟头。
有一通碑在旁边卧着,上面却没有字。
今天天气不是很好,但是还是能看到山下的平原,西边就是楼观台,山下就是汉长杨宫,据说耿峪里还有一个白雀寺遗址,规模宏大,妙善公主曾在此修行。
耿峪里的观音山我是去过的,香火旺得很,相传是观音修行成仙的地方,不知道和香山寺有没有关系。
历史香山寺就在耿峪口的高地处,地势位置很重要,有记载元朝的时候,香山寺住持圆明和尚,俗称唐兀台,在此聚众起义反元,自称“皇帝”,手下有数千人马,两个月后兵败身亡。
民国二年,祖庵一带农民不堪捐重税多,在张秉银带领下,揭竿起义,杀丁夺枪,攻州略县。后遭军阀镇压,三千余人退守香山寺,居高临下,官军以炮火进攻无效,后侦察到西北方向小路上守军空虚,遂以重兵夜间偷袭。
义军虽英勇战斗,但是除少数沿山脊逃走外,全军死亡两千余人,尸横遍野,留下一个令人惜惋的故事。
天色渐晚,我们下山了,今天虽然没有采摘八月炸,但是找到了公主坟,参拜了妙善公主,了解了一段历史。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