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泥的产地矿区分类,了解清楚了谁能忽悠你?

文气紫砂 2020-03-26 15:03:26

各位壶友大家好。

结束了第一集的紫砂壶成型工艺,我们接下来就来聊一聊紫砂泥。

紫砂泥料知识属于入门门槛较高的冷知识,第一你没有看到过原矿,第二你没办法上手,一切全凭文字或者图片,最多靠成品壶来逆向推倒,期间还有调砂、抽砂、老泥、嫩泥、本山、外山、相互的拼配、金属氧化物的添加,能搞懂其中的门门道道,不要说紫砂入门的新手,就算制壶师傅也是一头雾水。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大家先把基础的泥料搞清楚,先把产地、分类、炼制、性质等相关知识掌握好。

紫砂泥的分类跟产地其实是一直有变化的。

譬如明代《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紫砂泥分为赵庄嫩泥 、石黄泥、蠡墅天青泥、梨皮泥、淡红泥等等

而按照清代《茗壶图录》中的记载,紫砂泥又分为朱泥、紫泥、白泥、乌泥、黄泥等等。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泥料的产地经过经年累月的开采已经被人采完,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古代受到人力和技术的限制,所以只能开采矿场的浅表层,也叫明掘。

建国以后采用机械化设备,辅以科学的矿料勘探和规划,不管是泥料的种类还是品质均比以前提高了无数倍。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泥料的命名都是做壶师傅自己取的,而建国之后成立了国营紫砂一厂并成立泥料车间,对紫砂泥的分类和命名做了较为严谨的规定。

以最有名的"四号井"为例,1972年启用,1997年关闭。它是紫砂矿有史以来挖掘最深的矿井。

四号井有个很大的机房用来放置发电机,主要是为了停电的时候用的,因为在开采的时候井底一直有水透出来,需要把水不断的往外抽。时至今日,四号井早已经被地下水填满了。

言归正传,新中国之后紫砂泥产地主要为黄龙山、青龙山、赵庄、川埠小煤窑、红卫、白泥山等矿区。在紫砂泥的分类上可以分为紫泥、红泥、朱泥、绿泥和段泥。

其中紫泥储量最多,绿泥最少。而段泥则十分特别,颜色十分丰富,其中主要以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最多,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黄色段泥。

下面我们参考《宜兴紫砂矿料》和宜兴紫砂博物馆的原矿做了归纳,总结如下。

紫泥类主要分为底槽青、白麻子紫泥、红棕紫泥、野山红棕紫泥、天青泥、青灰紫泥、黑星紫泥、铁砂紫泥、南山紫泥、皮青、嫩紫泥、紫泥。主要产区分为四号井、五号井、大水潭矿区、宝山矿区、台西矿区、青龙山矿区。其中四号井和大水潭矿区已经关闭。

红泥类分为大红泥、小红泥、红皮龙,降坡红泥。主要产区为四号井、五号井、台西矿区、宝山矿区、青龙山矿区。

绿泥类分为本山绿泥、墨绿泥、红麻子绿泥、降坡绿泥、芝麻绿泥、梨皮泥。主要产区为四号井、五号井、台西矿区、宝山矿区、青龙山矿区。

段泥也称团泥,主要产区分为四号井、五号井、台西矿区、大水潭矿区、宝山矿区、青龙山矿区。

朱泥类分为朱泥、紫朱泥、鹅黄朱泥、金黄朱泥、小煤窑朱泥、红卫朱泥、赵庄朱泥。产地为四号井、五号井、赵庄、红卫、川埠小煤窑。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四号井、五号井整个黄龙山矿区朱泥产量很少。绝大多数都产于赵庄、红卫、川埠生产的。

此外如赵庄嫩泥、南山白泥、乌泥都已属于陶土,而黄龙山的大红泥,也就是"大红袍"和蠡墅的天青泥早已绝迹,以往记载的松花色的淡红泥、豆碧色的浅黄泥、因为资料缺失考无可考。

历代书籍记载的紫砂矿场产地中黄龙山、青龙山、赵庄、大潮山名字都没有什么改变,团山位于青龙山和黄龙山之间,蠡墅则位于黄龙山矿区,而民国记载的朝庄山和银墅山,对应的是赵庄叫任墅山,任墅山现在已经被采平。

紫砂泥的产地和分类这一期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下一期将介绍紫砂泥的性质。

感谢您的评论转发,也可以私信我提问,下个文章我们再聊。

1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