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多型特种驳船在广东某海滩正式亮相,这一新型装备的部署或将彻底改变未来两栖登陆作战的格局。这些被称为“登岛神器”的特种驳船,将有效解决战时敌岸港口码头遭破坏后,装备物资卸载困难的难题,为两栖登陆作战打通“最后一公里”。
根据美国智库CNAS高级研究员汤姆·舒加特的分析,中国特种驳船主要分为四种型号。1型驳船长135米,配备6条50米长的桩腿,具备完整的动力系统;2型驳船尺寸略小,桩腿减少至4根,更适合浅水区域作战;3型驳船则是1型的加长版,桩腿数量增至8根;4型驳船作为原型舰,主要用于技术验证。这些驳船通过不同数量的桩腿配置,适应各种海况条件,确保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
特种驳船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无码头登陆能力。在传统两栖作战中,港口码头往往是登陆作战的关键节点,但也是敌方重点防御目标。通过特种驳船与民用滚装船的协同配合,重型装备可以直接从海上运输至敌岸,无需依赖固定港口设施。这种创新性的登陆模式,使得传统的海岸防御体系形同虚设。
与美国海军的INLS和ELCAS系统相比,中国特种驳船在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INLS系统仅能在低海况下使用,而ELCAS系统虽然能在较高海况下作业,但存在施工复杂、架设时间长的缺陷。中国特种驳船不仅能在高海况下正常使用,而且布设与后撤更为迅捷,展现出更强的实战能力。
特种驳船的部署将极大提升中国两栖作战能力。通过滚装船与特种驳船的协同配合,重装部队可以直接在台岛环岛公路附近登陆,迅速占领关键交通要道,并向纵深地域推进。这种作战模式不仅提高了登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作战风险。正如美军上校戴维·约翰逊所言,现代军事竞赛的关键在于后勤保障能力,而中国强大的滚装船队与特种驳船的组合,将确保在战时能够快速投送大量物资和装备。
随着特种驳船的投入使用,未来两栖登陆作战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的港口争夺战可能被直接的海滩登陆所取代,作战节奏将大大加快。这种新型作战模式不仅适用于台海方向,也为中国在其他海域的两栖作战提供了新的选择。特种驳船的部署,标志着中国在两栖作战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