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黔东南这座侗寨凭什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驴游记 2023-05-08 21:50:31

前阵子和走过众多侗寨的朋友聊天,他说侗寨的精品包括芋头、高步、高友、横岭、黄岗、大利……这些侗寨分布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恰巧我还都去过,除了大利之外也都写过,于是我就把库存的大利侗寨也翻出来,顺便也写写大利。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到达不易,保存完好,村中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堪称侗寨中的精品。

中国的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四省区,人口300多万,数量在各民族中排名第11位。

侗族是木构建筑的大师,传统的侗族村落,从房屋到粮仓,从鼓楼到门楼,从廊桥到凉亭,都是木结构。

传统的侗族村落,除了石板路和萨坛,几乎满眼都是木建筑,所以防火是侗族村寨的第一要务。

火灾的隐患,再加上南方的潮湿气候,所以一座侗寨中的建筑,能保存百年已经非常不易,而在大利侗寨,百年以上的建筑比比皆是。

大利侗寨有没有什么出名的景点?没有。来到深藏大山中的侗寨,就是感受那份原真与淳朴。

有机会去看一座侗寨,几种建筑不能错过,一是寨门,二是鼓楼、三是风雨桥、四是萨坛、五是民居、六是粮仓,这些差不多都是侗寨的标配。

鼓楼是侗寨的CBD,多的有五六座,少的也会有一座,大利只有一座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九重密檐单楼冠六角攒尖顶。

鼓楼前那座四周砌有石块的土堆就是萨坛,“萨岁”是侗族供奉的女神,而绝大多数侗族村寨都会都设有祭祀“萨岁”的神坛——萨坛,大利这座萨坛始建于明代。

萨坛周围都有一块平地,那是举行“祭萨”仪式的地方,“祭萨”是侗族的重要民俗活动,神秘而古老,一般都是在深夜进行,所以外人很难看到。

侗族的村寨,一般都依水而建,所以风雨桥也是村中的必备,风雨桥在侗寨多被叫作“花桥”,大概是有些桥装饰比较花俏,不过大利侗寨这几座风雨桥都很朴实。

大利有五座花桥,跨越同一条小溪,长度也就8-10米左右,寨头花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原建于清代,1920年被冲毁,1921年重建,至今也有100年了。

与鼓楼一样,花桥也是村民们休憩闲聊的地方,大利是一座传统而原真的侗寨,至今依然延续着数百上千年的劳作方式。

大利不是那种游客非常多的村寨,这里的村民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依然习惯于日常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过着自己的生活。

除了鼓楼、风雨桥、萨坛等公共建筑,侗族的民居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这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一般楼下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建筑形式的活化石,大概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时期。

侗族人世世代代地居住在这样的民居中,尤为可贵,像大利这样的传统村寨,哪怕现在新建民居依然是坚持传统的方式。

征得主人的同意,我走进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宅杨显周宅,据说也是侗族地区唯一有着200年历史的四合院,房中还有老式的织布机,大利确实是一座非常传统的侗寨。

作为民居的附属建筑,粮仓也是侗寨中的重要设施,这些粮仓有的建在水池中,有的下方会有倒置的坛罐,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老鼠偷粮。

大利侗寨现存完整的古粮仓10座,都是建于清末到解放前,大利的粮仓没有集中固定位置,散落在村寨各处,方形的双层禾仓是用来存放粮食的,而正面的木栏杆则是用来晾晒稻谷的。

上面这座杨秀标粮仓,就是建在一座与古井相通的水塘上,而侗寨的水井,也与我们认知中的垂直水井有些区别。

大概是侗族居住地区地下水都非常丰富,所以不必深挖井,引流山边的泉水,自然就形成了一处水源地。

村中还有一条全长2.5公里的八匡古道,古道起始处是蛇蛙相对的石雕,青蛙看起来比较古朴,蛇是被毁坏后重新雕刻的。沿着古道前行,山里还有一座雕刻精美的清代古墓和一处小瀑布。

大吉大利,大利凭什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凭什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凭什么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凭的大概就是它的原真,它的古朴,它的传统。

你要说来大利看什么著名古迹,没有;看什么奇山异水,也没有。大利只有最朴实的侗寨风景,最传统的侗族生活,大山隔绝了外界对大利的影响,原始的信仰,传统的生活在这里得以延续,这里没有肇兴侗寨的灯火辉煌,晚上甚至连盏路灯都没有,这里也没几间民宿,游客也不多见,但如果你喜欢感受最原真的侗族风情,那么大利是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