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惹争议,人们到底在怕什么?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7-24 03:38:55

最近百度推出的萝卜快跑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挺有人踩,有读者在后台问我的看法,今天就写篇文章专门谈一谈。

据说萝卜快跑刚推出的时候,遭到了某地出租车司机的联合抵制,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饭碗被砸,更何况当下经济不景气,开网约车是很多失业者最后的退路。

但还是有人为萝卜快跑叫好,除了崇尚科技进步的经济学家与技术专家,也不乏很多从中嗅到了商机的人。

比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就认为,萝卜快跑可以把车卖给出司机,司机运营,平台抽成,这一模式较以往唯一的区别,就是车子不需要司机来开,却可以作为司机的资产满街跑替司机赚钱,从而实现平台、司机与消费者的“三赢”。

无论萝卜快跑能否实现所谓的“三赢”,我觉得它都不可能大规模迅速普及,这跟技术与法律无关,而是和人们的恐惧有关。

那么,人们究竟在害怕什么?在我看来,它并不是萝卜快跑所代表的无人驾驶技术,而是背后更隐形的力量。

需要牢记一点:在任何时代,能够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永远是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人。

想一想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距离这个时代并不遥远,总共也就一百年不到的时间。很多人觉得农业时代之所以生产力低下,是由于缺乏科技创新的缘故,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国围绕农业技术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

比如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拥有了灌溉技术,周朝推广了金属农具,汉代发明了代田法、区田法等高效的作业方式,唐朝有了筒车、立水井等先进的灌溉工具,从宋元到明清又先后诞生了几十种新型农具与相关器物,我们的农业水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在稳步提升。

说到这你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老祖宗搞了那么多创新,为何祖祖辈辈仍过着穷日子?不仅穷,还经常闹饥荒,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饿死人的记载,而且每隔几年就会发生。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农业所依托的生产资料是什么?

农业时代的技术创新再怎么先进,始终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土地。你的所有生产力都必须围绕土地展开,而土地的数量与禀赋都是有限的。

而土地有限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地矛盾。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每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逃不出人口与土地的周期性矛盾。王朝建立之时,地广人稀,百废待兴,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有限的土地就不够用了,再加上豪强之间土地兼并,越来越多的人被迫离开土地,失去了收入来源。

要是再遇上水旱灾荒,外族入侵,就会饿殍遍野,激起民变,最终让王朝土崩瓦解。在经历了一场大动荡之后,人口锐减,国家重生,一切又回到了王朝初建时的局面。

类似的故事周而复始,王朝之所以跳不出这个轮回,就因为土地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制约了经济发展。所以相比于土地,人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掌握土地的人,几乎等于拥有了一切。

直到工业时代到来,人们才得以最终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劳动力的解放,过去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很多农民除了一辈子种地没有其他事可干,学手艺的门槛又高,一旦土地没了,他们就成了流民。

而工业社会催生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人们再也不必担心失去土地了。更重要的是,劳动分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得针厂的例子就是典型,亚当·斯密通过对作坊的考察发现,过去靠纯手工生产的时代,一个工人一天只能制造20枚别针,但自从有了明确的分工,一个人负责拉丝,一个人负责切断,一个人负责削尖,一个人负责打磨······以此类推,每人只负责一个环节,10个工人一天就能制作48000枚别针。

也就是说,过去是一个人干十件活,如今是每人只干一件活,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于前者,后者增加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而重复劳动又让技巧越来越纯熟。表面看,劳动力的数量因生产需要有所增加,但因为有效的分工,人均生产率却提升得更快,相比而言,作为个体在劳动中的可替代性也增加了。

请注意,在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机器生产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即便如此,单靠市场分工与标准化作业,生产效率就有了质的飞跃。而到了机器诞生以后,人的作用就进一步降低,过去很需要技术含量的事,如今则成了傻瓜也能做。

亨利·福特就说,他的汽车流水线工人只需要带一双手,连脑子都可以不带。这固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从过去到未来,机器对人的替代是大势。

曾有经济学家做出过预测:只要我们社会的生产力不断进步,未来每个行业的人口比例都将缩小。

这对打工人可不是个好消息,如果机器完成了对人的替代,余下来的劳动力供给就会过剩,而一旦供给过剩,就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工资也会因此下降。

从这个意义上,每当出现科技创新或者产业升级,首当其中的必将是那些在一线打工的人,他们完全是这个分工体系里的螺丝钉,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而且只要时间长了出现老化,就会被新的螺丝钉替代。

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情形则截然相反。

在一个行业里,只有劳动力之间会出现相互竞争,资本却不会。

首先,资本是流动的,今天这个行业热就往这里挤,明天那个行业火就去那儿扎堆,要是眼下的行业被淘汰了,就可以去往下一个,所以资本永远处于追逐风口的状态。

当然,你可以认为劳动力也是流动的,但并没有资本流动得那么快,尤其是在某个行业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再跳到另一行业可没那么容易,越是高级的工种,转换的成本就越高,所以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所追求的是稳定性,只有投资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另外与劳动力不同的是,资本是喜欢抱团的,资本与资本之间倾向于聚合,因为越集中就越能体现优势,回报率也就越高。

凡是赚钱的行业,往往都是资本扎堆的地方,从前两年的互联网,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其实不光是科技行业,传统行业也是如此,美国在20世纪初有上百家汽车企业,20年后只剩下四五个巨头,这就是资本合并的结果。

全球所有的奢侈品都来自三大集团,它们垄断了整个奢侈品行业,奢侈品毛利高,这三家企业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流动性强,集中度高,使得资本积累财富的速度,要远高于劳动所得。经济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就认为,人类历史有一个无可撼动的事实,就是资本收益率至少是产出增长率的10—20倍。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资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这也会带来一个显著的副作用,就是贫富差距不断增加。

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增值速度远超工资的增值速度,更要命的是,两者有时还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当资本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势必会取代劳动力或压缩工人的工资,资本获得了超额利润,劳动力的收入却反而降低。

当然,这里的降低,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事实是,很多人的工资这几年都在涨,但你的工资涨得再快,和资本相比仍旧九牛一毛,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的收入水平比过去增加了,但幸福水平却普遍下降了,原因很简单,生产力增长的同时,也抬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又是通过与身边的人比较得来的。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萝卜快跑,你就能明白人们在恐惧什么,一旦资本看到了无人驾驶的潜力并大量涌入,首先遭到冲击的,一定是这个行业的劳动力——千千万万出租车与网约车司机,在这场资本与人力的博弈中,劳动力毫无胜算,除非诉诸法律强行禁止。

其实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力在资本面前就没有太多胜算,正如农业社会劳动力在土地面前也没有胜算一样。

西方国家之所以能保证劳动者的权利,并非西方企业家或政府大发慈悲,很大程度上也是冷战时期为防止共产主义渗透所搞的权宜之计,一旦条件成熟,资本立刻就会转向成本更低,市场发育更不完善的地区,比如二战之后的亚洲。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我是不是太悲观了?

当然不是,科技创新的确会淘汰旧的行业,但也会催生新的行业。

但并不是所有科技都能取代人力,或者吸引大量资本的涌入,以汽车为例,汽车让马车夫失业了,包括当时与马车有关的所有产业都受到了波及。

但汽车也带动了许多新兴产业,比如加油站、汽车旅馆、甚至超市,汽车还推动了城市化,让城市的规模扩大,而城市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带来了更多的消费与工作岗位。

再以电商为例,电商确实让一些实体店关门,但这仅仅是对零售行业的冲击,而在供给端则是另一番景象,不少网红品牌借助电商这个新平台崛起,物流与直播带货这个新兴行业。

从这个意义上,只要科技创新的产业纵深足够宽广,新岗位所带来的机会,就足以弥补旧岗位被淘汰造成的损失。不过再强调一遍,这里所谓的机会与损失,并不一定指同一个人,事实是少部分人确实遭受了几乎不可逆的损失,但大部分人的利益却因为新岗位的增加得到了改善。

所以我不想违心地说,科技进步一定是皆大欢喜的事。不,根本不是这样,时代每前进一步,都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哪怕只是时代的一个喷嚏,受影响的却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无人驾驶目前暂时看不出有太大的行业纵深,充其量也就解放了司机,但目前无人驾驶仍需要有人在后台运营,虽然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但还是和许多人所理解的无人驾驶仍有着较大的距离。

所以就目前来看,司机们还是安全的,但以后如何就不好说了。毕竟在资本面前,个体微不足道,时代的前行,总是裹挟着各种光荣、梦想与辛酸,并没有一些人鼓吹的那么美好,当然,也没有另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

所以为防万一,还是尽量早做准备。

0 阅读:0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