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速抛美债,日本拒绝接盘,耶伦已下通牒,逼中国“买单”?

安珈一 2024-12-24 15:29:30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之中

前言

12月1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外国投资者正加速抛售美债,前十大持有国中有七国选择减持。

作为美债前两大持有国,日本和中国分别大幅减持,当月分别减持206亿美元和119亿美元,中国更是将美债持仓降至2009年以来新低。

在此背景下,即将离职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对中国发出威胁性通牒,暗示若中国不接盘美债,可能面临银行制裁。

那么美国此举是否意在逼迫中国买单?中方又将如何应对?

美联储连续第三次降息

年末的最后几天,美联储宣布了2024年第三次降息的决定,将基准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

其实在这之前美联储一直在加息,试图抑制通货膨胀,并使得美国的金融环境保持稳定。

然而过高的利率却让市场产生了一些负面的连锁反应,首先投资者发现把钱存进银行能获得的回报远高于其他投资,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银行而非进入市场。

这种资金的“休眠”状态严重影响了消费和企业投资,进而导致了市场的萎靡与就业的萎缩。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属性,使得美国的加息政策不仅仅影响到国内经济,还导致了全球资金的大量回流到美国。

全世界的资金更愿意存进美国的银行,享受较高的利率回报,造成其他国家的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

而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依旧存在,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逐渐衰退,最终美联储不得不改变策略,决定降息以刺激市场。

尤其是在2024年,全球经济的疲软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内部的经济压力持续加大,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而就业市场的萎缩使得消费者信心不断下降。

美联储不得不采取降息措施,试图通过这种手段来为经济注入活力,降息可以有效降低借贷成本,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与消费,这不仅能增强市场信心,还能带动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增长。

但是,降息对于美国来说并非全然是好事,虽然美联储多次强调美国经济已经避免了衰退,前景仍然乐观,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美联储此次降息的决策,恰恰反映了美国经济中正在积压的各种问题。

随着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至更低的水平,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却是负面的,美股在降息公告后出现了显著下跌,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

美联储降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救火”,它像医生给病人注射了刺激剂,期望通过降息来激活市场流动性,促进消费和投资。

然而这也暴露了美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的事实,为了维持短期内的经济增长,降息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过高的通胀、失业问题和财政赤字等问题依然存在。

全球加速抛美债

在此背景下,多个国家悄然开启了去美元化的进程,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月1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10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外国投资者对于美债的兴趣明显下降,尤其是美债的前十大持有国中,有七个选择了减持。

而在这其中,日本和中国的减持行为尤为引人注目,10月,中国减持了119亿美元的美债,持仓总额降至7601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

与此同时,日本在同月也减持了206亿美元的美债,并且,这两个长期位居美债前两大持有国的国家,已经连续数月减持美债。

这样的趋势,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表明国际市场对于美债的信心正在动摇。

除中国和日本外,英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减少对美债的持有,这一系列变化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减持美债的原因,首先可以归结为其面对的日元贬值压力,日本经济在长期低迷和超宽松货币政策下,日元持续贬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日元汇率,日本被迫采取了减持美债、买入日元的措施,这既是对国际货币市场波动的应对,也是日元升值的必要手段。

如果日元贬值压力持续,未来日本进一步减持美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这对于美债市场无疑是一个警示信号。

而对于中国而言,减持美债的动因则更为复杂,随着美国债务规模的不断攀升,特别是在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违约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债的安全性和偿还能力产生了更大的疑虑。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美债的主要持有者,出于风险分散的考虑,开始重新审视其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

美债作为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面临着不小的风险,为了避免单一资产过于集中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的减持美债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更加审慎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策略。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了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中国也需要更加灵活的外汇储备策略,而减持美债、优化资产配置,正是中国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的一部分。

耶伦对中国出手

如今美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了36万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在不断上升,经济不确定性和债务危机的风险逐渐加大。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感受到财政压力,尤其是面临着如何处理庞大债务的问题。

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美元和美债曾经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风港”,但随着债务压力的增大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避风港”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美国财政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维持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以及如何在外部环境变化中保护美国经济的稳定,成为了美国财政当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4年12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美国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建设性合作”,但她的讲话却意外地引起了广泛关注。

耶伦称,鉴于当前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美国“不会排除”对中国银行实施制裁的可能性。

这番话似乎隐含着一种强硬的姿态,表明如果中国不在美国的债务问题上提供帮助,美国或将采取制裁措施。

从表面上看,耶伦此番言辞似乎是在警告中国不要加深与俄罗斯的合作,尤其是在经济和金融领域。

然而这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不难理解,美国当前的财政状况异常严峻,高达36万亿美元的债务令美国政府的财政体系岌岌可危。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之一,是否继续增持美债,已经成为美国财政当局心中的一根刺。

毕竟中国不仅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而且中美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债务市场的稳定性。

因此美国政府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施加压力,促使中国增持美债,从而缓解美国的财政困境。

然而中国对此的态度早已明确,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中俄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两国的共同利益,任何外部干预都无法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国明确表示,中俄合作是完全合法且正当的,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对于美国的制裁威胁,中国的回应也是坚决的:中国将继续发展与俄罗斯的合作,任何外部压力都不会改变这一战略决策。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俄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紧密,双方在能源、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且这一合作始终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威胁来逼迫中国改弦更张,无疑是徒劳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耶伦竟威胁:不排除制裁中国的银行——观察者网

0 阅读:0

安珈一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