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派胡适驻美请求援助,没想到胡适却带回了十几个博士学位

侯哥谈历史 2025-04-15 11:11:3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很快就碰到了一个大麻烦,那就是财政上出了大问题。那时候,国家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持战争,可是国民政府手头紧得很,财政状况一下子就变得非常糟糕。可以说,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财务困境中。战争机器一开动,哪儿都需要钱,装备、粮食、药品,还有士兵的军饷,哪一样都离不开钱。可是,国民政府这时候却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真是让人头疼得很。所以,那时候的国民政府,真的是被财政危机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得想办法筹钱,支持抗战,这可是个大难题啊。

由于军事开销庞大到难以承受,他们没办法,只能把希望放在西方国家能提供经济支持上。这样一来,他们期待着西方的财政援助,能帮他们缓解巨大的经济压力。

那时候,像英国、法国这些欧洲的国家,也都自身难保,正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所以在帮忙中国这事儿上,实在是使不上劲儿。蒋介石一看这形势,赶紧调整了自己的路子,一门心思地跟美国拉近关系,盼着美国能伸出援手,在经济上给点儿支持。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驻美大使是王正廷,但他在美国政府的圈子里,名声可不怎么好。

宋子文有个想法,他觉得施肇基挺适合接他的班,但没想到,蒋介石在1938年9月一拍板,让胡适去美国当大使了。这事儿在国民党里头,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

蒋介石之所以挑中了胡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胡适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能够顺畅地和西方的政治人物打交道。

另外,说白了,就是不想把驻美大使这么关键的位置,给宋子文那些亲信占了去,好让他的势力别太嚣张,得有个平衡。

胡适这次接手的新工作,主要就是得帮国民党政府拉点赞助。可他到了美国后,虽然老跟美国的大官们打交道,却从不开口提帮忙的事儿。这事儿可把蒋介石给气坏了。

胡适呢,他有自己的说法,管这叫“随性而为”。他说的随性而为,可不是啥都不干,而是不瞎忙活,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大功大名。

他觉得,跟美国人打交道,咱不能太主动往上凑,得用巧妙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发现中国现在急需帮助,还有咱们老百姓抗日的那股子坚定劲儿。然后呢,咱就耐心等着,看他们啥时候能主动提出来要帮忙。

胡适为了实现他的目标,跑到美国好多地方去开讲。他肚子里有墨水,说话又溜,结果赢得了美国各界大佬们的认可和喜欢。每到一处,胡适都拿出他的真本事,用他的学问和口才征服听众。他的演讲内容深刻,表达又清晰,让人听了直呼过瘾。这样一来,他不仅赚足了眼球,还成功地在美国各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所以说,胡适靠着他的文化积累和出色的演讲技巧,在美国可是出了大名,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胡适在美国的时候,光靠他的演讲,就赢得了十多所顶尖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这让他一下子火了起来,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

那时候,国民党里头有不少人对胡适有很大的意见,反对他的声音是越来越大。到了1939年,冯玉祥在国民党的大会上,拿出了一封私人的信件。他说,胡适在美国发表的演讲里头,流露出了想要投降的意思,这倾向可严重了,觉得应该把他驻美大使的职位给撤了。

后来经过仔细调查,大家发现那封信里的内容完全是编出来的,不过这事儿还是对胡适的名声有了些不好的影响。

在国内,各个部门左等右等都等不到美国的援助,心里头就开始嘀咕,觉得胡适这个人可能不太能担大任。这里面,宋子文的反应最为强烈,他老是跟蒋介石说,得换个大使才行。

没办法,蒋介石最后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决定让宋子文来当新一任的外交部长,还派他去美国谈援助的事情。这样一来,胡适在这段时间里就被晾在了一边,没了实权。

跟胡适的做法不一样,宋子文一到美国,就立马跟美国官员就援助的事情谈起了条件。在会议那段时间,他三番五次地给美国官员施加压力,这让对方心里挺不痛快的。毕竟,胡适跟他们打交道的方式,那可是温文尔雅,跟宋子文这做法完全两码事。

当美国人得知国民党有意更换大使的消息后,他们立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蒋介石被美国人的态度搞得挺纠结,他因为胡适在美国的名气大,不敢轻易拿掉他的职位。再看看宋子文那边,他们的办法显然也是白搭,没啥进展。

蒋介石现在是火烧眉毛,急需帮忙,没办法,只能盼着胡适提的那个“好转”能快点来,也就是等美国人啥时候愿意自己出钱相助。

后来,太平洋战争一打响,美国和中国立马站到了一块儿,成了盟友。国民政府很快就得到了好多援助,这对蒋介石来说,可真是雪中送炭啊,也让他有了个换下胡适的好机会。

1942年的时候,魏道明接手了胡适之前担任的大使职务,这样一来,胡适的外交工作就算是画上了句号。

【写在最后】

蒋介石让胡适去美国当大使,这主要是因为他特别看重胡适的能力,还有就是他想借此机会削弱宋子文的势力。蒋介石心里头对胡适那是相当有信心,觉得胡适能担此大任。再加上,他也想着通过把胡适派到美国,能让宋子文那边收敛点。毕竟,蒋介石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心里的小九九可不少。所以,就这么一拍板,胡适就成了驻美大使。这背后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蒋介石对胡适的信任,再加上他想平衡一下各方的势力。

不过呢,胡适提出了那个叫做“无为战略”的想法后,蒋介石可就有点难做了。他这边呢,拿不到美国的帮忙,那边呢,胡适又深得美国那些大官的喜欢,想把他撤了也难。

要不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突然打响,胡适说不定会一直留在美国不回来了。而宋子文他们那些越权的做法,也可能就变得稀松平常了。这样一来,对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外交脸面,那肯定是大大不利的。

这么说吧,那时候蒋介石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想得真的不够周到。这一疏忽,也给咱们国家的抗日战争带来了不少麻烦。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