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这4个待遇,连同母兄阿济格都嫉妒,难怪多尔衮被称宠弟狂魔

侯哥谈历史 2025-04-16 11:07:15

顺治六年那会儿,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刚走没多久,多尔衮正伤心哭着呢,他们的大哥阿济格就急匆匆地派人传话过来说:

德豫亲王负责平定流寇,一路打到望都。他悄悄藏在隐蔽的地方,打下了潼关和西安,但没能全歼敌军。后来又去追腾机思,也没能把他的地盘夺过来。总的来说,他的战功不怎么显眼。

把多铎那被乾隆皇帝赞誉为“开国王爷里战功最显赫”的军事功绩全给说得不值一提,还怪多尔衮对多铎太过偏爱。

这家伙,真的是半点兄弟情谊都不讲啊。

阿济格心里有点不平衡也正常,毕竟在清朝初期那些王爷里头,多铎的军事才能真不算顶尖,特别是打硬仗,他跟阿济格比起来可真是差远了。

不过,从努尔哈赤算起,经过皇太极,一直到多尔衮,他们都很看重多铎,这让阿济格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次咱们来聊聊多铎享有的那些独特权益。这些好处,别说阿济格了,就是放眼整个清朝,也没几位王爷能赶上。

这里面大部分好处都是多尔衮给的,多尔衮简直就是溺爱弟弟到了极点。

【01、13岁的镶黄旗旗主】

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人是亲兄弟,同一个妈生的。他们的老妈是努尔哈赤老年时特别疼爱的大老婆阿巴亥,所以他们几个在努尔哈赤心里头,那也是相当有分量的儿子。

在努尔哈赤眼里,多铎这三个兄弟里,他最喜欢的是最小的那个。

大家都清楚,清朝的根基在于八旗制度。到了努尔哈赤那会儿,八旗的旗主们地位那是相当高,在自个儿旗里头,简直就像小皇上一样,而且在朝廷里,他们的话对大汗的决策也很有分量。

牛录呢,就是八旗制度里的一个小组。说起来,一个旗里头,牛录的数量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都不一样。一个牛录,人满了就是300号人。所以,哪个旗主手里的牛录多,那他实力就杠杠的,在八旗里头说话就有分量,影响力也跟着往上涨。

努尔哈赤到了老年时,把八旗都分派给了他的子孙后代,他自己只直接统领最为强大的两旗,那就是镶黄旗和正黄旗,这两旗加起来总共有60个牛录。

他把那60个牛录重新分配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三个兄弟。

实际的分配方法,明显展现了努尔哈赤的偏袒之心。

努尔哈赤把手头剩下的60个牛录给分了,分成四份,每份有15个。

阿济格被赋予了正黄旗里的15个牛录,并且被任命为这面旗帜的领头人。而正黄旗剩下的15个牛录,则转手给了多尔衮,多尔衮原本是阿济格手下管辖的一个小领主。

镶黄旗的15个部队单位,全部分给了最小的亲生儿子多铎来管理。

努尔哈赤亲自带着15个牛录,他吩咐过,等自己不在了,这15个牛录还有镶黄旗的头儿,都得交给多铎来管。

努尔哈赤走了以后,多铎就接手了镶黄旗,那可是八旗里头的老大。他手里头有30个牛录,比阿济格多了整整一倍,在八旗里头,他的势力也是顶呱呱的,其他旗主都比不上他。

那一年,多铎还是个13岁的小伙子。

他是清朝皇族里最年轻且手握实权的旗主。在那以后,八旗的旗主里,除了皇帝亲自掌管的上三旗外,其他人要么是当旗主时比多铎老多了,要么那时的旗主只是个摆设,没啥真权力了。

后金时期,黄色被视为最高贵的颜色,特别是两黄旗,尤其是其中的镶黄旗,这可是努尔哈赤亲自统领到最后的旗帜。

在八旗里头,最牛气的是两黄旗。而在两黄旗之间,镶黄旗的地位要比正黄旗更高一筹。

努尔哈赤走了以后,汗位没落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他们兄弟任何一个头上,反而是皇太极接了班。而且皇太极手里握的是两白旗,在旗的排序上,还得排在这三兄弟的两黄旗后面呢。

这真的让新大汗的面子大打折扣。

因此,皇太极决定让两白旗和两黄旗换个颜色。他自己带的那两旗,以后就叫两黄旗了。阿济格和多尔衮原本的旗,改为了镶白旗,多铎的旗呢,就变成了正白旗。

然而,仅仅是旗帜的颜色变了,背后的掌权者还是老样子。

多铎从镶黄旗的头儿换成了正白旗的头儿,但他管的那30个牛录还是八旗里最能打的。他的正白旗,在八旗里头还是最强的,他在八旗里的地位还是特别高。

看看阿济格,他刚做了没两年的镶白旗旗主,就被皇太极给撤了。这一撤,旗主的位置就换成了多尔衮,而阿济格呢,就只能变成八旗里头的一个普通头领了。

【02、初代亲王】

崇德元年那会儿,皇太极正式当上了皇帝,还把国家名字给换了,改成了清朝。借着这个势头,他也对清朝的皇族规矩做了改动。

皇太极当皇帝前,后金那边,身份最尊贵的是贝勒,用他们满族的话说,贝勒就是“王”。

皇太极当上皇帝后,就把皇室贵族的等级称号给换了,换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些。

清朝给宗室封爵位的规矩跟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在好多朝代里,只要你是皇帝的儿子或者亲兄弟,等长大了,那就能被封为亲王。

不过清朝刚开始那会儿,爵位得看功劳大小来定。皇太极当上皇帝时,只封了区区6位亲王。

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全都是八旗的领头人物,而且多年来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就连清初时被誉为头号勇将的阿济格,最终也不过被封了个郡王的头衔。

说实话,阿济格现在的功绩,比起他亲弟弟多铎,那可是高出了不少。

但出乎意料的是,多铎竟被列为了最初册封的六位亲王中的一员,并且被授予了豫亲王的爵位。

这一年,多铎才23岁,虽然他已在战场上历练了多年,但还没什么自己挑大梁的成绩,大都是跟着哥哥们一起去打仗。

要说就凭他的军功被封为亲王,不少人心里头都不太买账。

皇太极在册封王位的诏书里讲得很清楚:评判功劳过错时,虽说他对国家没有特别大的贡献,但因为是父皇太祖的小儿子,还是被封为了和硕豫亲王。

这个王的封号,是为了让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年幼弟弟才给的。

皇太极一开始封的六大亲王,除了豫亲王多铎,还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以及成亲王岳讬。这六位亲王,个个都是皇太极手下的得力干将。除了我们知道的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还有睿亲王多尔衮,他的智谋和勇气都是出了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这两位在战场上也是勇猛无比。最后就是成亲王岳讬,他也是皇太极十分看重的一位亲王。总的来说,这六位亲王都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他们各自都有着非凡的才能和贡献。

成亲王岳讬,他后来被封为了克勤郡王。一开始被封为亲王的这六个人,最后都戴上了铁帽子王的头衔,这说明他们的地位真的很不简单,相当有分量。

多铎才23岁,是六人小组里最嫩的一个。虽然他后来靠打仗立功,让亲王的头衔更响亮,但这次能当上亲王,主要靠的是皇太极的特别关照,还有努尔哈赤给他的旗主身份加分。

阿济格对他心里有怨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03、辅政叔德豫亲王】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接过了大权,他带着清朝的军队闯进了中原。

那时候的清朝,心里盘算着要把整个天下都收入囊中,可挡在前头的有两个棘手货色,一个是难啃的李自成,另一个则是看着挺肥但中看不中用的南明。李自成这家伙,骨头硬得很,不容易对付。而南明呢,就像块挂着大牌子的肥肉,看着挺大一块,其实没啥实力,但要是能把它给拿下了,那可是大功一件啊。

多尔衮最信任的人肯定是阿济格和多铎这对亲兄弟。他进了关后,立刻就让之前被降到郡王位置的多铎重新当上了亲王。同时,他也把一直是郡王的阿济格提拔成了亲王,还给了他一个英亲王的封号。

他知道阿济格在恶战中的能耐比多铎更强,所以就把攻打陕西李自成这个艰巨任务分给了阿济格,而让多铎去捡现成的便宜,南下打南明。

在这个过程中,多尔衮觉得李自成的战斗力比他预想的还要猛,于是他赶紧让多铎改变方向,先去潼关跟李自成干一架。李自成打了败仗逃跑后,多铎就顺势占领了西安,然后继续往南走。另一边,阿济格的任务是去追打李自成剩下的部队。

顺治二年那会儿,阿济格和多铎两个人都打了大胜仗,然后一块儿回到了京城。

多尔衮对待他们的方式完全两样。

多尔衮对阿济格那可是使劲儿往下踩。

阿济格把李自成逼得走投无路后,带着胜利的喜悦返回,本以为会受到多尔衮的表彰。可没想到,多尔衮却一直在鸡蛋里挑骨头,一会儿指责他自作主张撤军,一会儿又说他不够尊重顺治皇帝。结果呢,阿济格非但没捞到半点奖赏,反而还被降为了郡王。

多尔衮一见到多铎,脸上立马乐开了花,他亲自领着顺治帝跑到城外去迎接,还直接给多铎升了官,封为了“德豫亲王”。

在这之前,清朝那些亲王们的封号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就拿多铎来说吧,他的封号就叫豫亲王。

多铎因为多尔衮给他加上的那个“德”字,成了清朝头一个拥有两个字封号的亲王,他的地位也就比其他那些亲王都要高出一截了。

后来,清朝又有了像承泽亲王、端重亲王这样的双字亲王,不过他们原本都是郡王,后来升上去的。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郡王封号大多是俩字,亲王封号大多是一个字。但他们从郡王升到亲王时,多尔衮嫌麻烦,没给他们想新封号,就让他们继续用之前的俩字封号。

这些只有两个字的亲王头衔,其分量当然没法跟多铎那个特意多加了字的“德豫亲王”相提并论。

这是清朝里最独一无二的亲王头衔,代表着多铎的超凡地位。之后,多铎的子孙们接掌亲王之位时,都只能拿到“豫亲王”这个封号,没法再叫“德豫亲王”了。

顺治四年的时候,多尔衮又有新动作,他直接让多铎当上了“辅政叔德豫亲王”。这样一来,多铎就成了除了顺治和多尔衮外,地位最高、权力也最大的人,朝廷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得听他的。

【04、多尔衮的特殊关照】

阿济格在三兄弟里,是老妈生的老大,也是头一个建功立业的。可到最后,他反倒是兄弟三人里混得最差、权力最小的那个。

他有两个弟弟,一个担当摄政重任,另一个则辅助朝政,而他呢,仅仅是个平凡的亲王,甚至还曾被多尔衮削去亲王爵位,降为了郡王。

在权力地位之外,多尔衮对阿济格和多铎的态度,那简直是天差地别。他对阿济格,那态度可不算好,冷淡得很。但转头看看他对多铎,那完全是另一副面孔,热情又亲近。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大到没法忽视。

顺治三年那会儿,多铎带兵去打喀尔喀。打完仗回来,你猜怎么着?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他亲自跑到关外去迎接多铎,一直迎到家里头。

多尔衮在掌权做摄政王那会儿,整个皇族和大将里头,就他独一份,享这特殊待遇。

后来大同那边闹起了叛乱,多尔衮可不含糊,自打搬到北京后,他头一回亲自带兵上阵。不光如此,他还把能叫得上的清朝那些位高权重的王爷、贵族们,一股脑儿全给拉去围攻大同了,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八王攻大同”。

多尔衮特意让多铎守在京城,负责后方事务。这时候,京城里头能挑大梁、做主的成年王爷,也就多铎一个。

多尔衮对多铎那是相当放心,简直就是把后背都托付给他了,这足以看出他对这个亲弟弟的信任有多深。

多尔衮生活讲究排场,他的摄政王府被打造得极为豪华。同时,他也没落下自己的弟弟,连带着把多铎的豫亲王府也修得气派非凡。

之后顺治帝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其中一条罪名是说多尔衮大肆建造自己的摄政王府、豫亲王府,还有他侄儿劳亲的宅子,“花了国库好几百万两银子,结果弄得军饷都没钱了,只能用其他东西来填补”。

劳亲,他是阿济格的头一个孩子。

不过阿济格自己却没能沾到半点豪华的光。他的王府紧挨着多尔衮的,就差没共用一堵墙了,但就算他想给王府搞搞维修,多尔衮都会直接把他骂一顿。

阿济格瞧见多尔衮膝下无子,还特别疼爱自己的儿子劳亲,心里头就盼着多尔衮能让劳亲来继承他的位置。

然而,多尔衮出其不意,将多铎的正室所生的次子多尔博收为了自己的养子,这样一来,阿济格原本的打算就泡汤了。

结果就有了故事开头那一出,多铎走了以后,阿济格派手下找多尔衮,说多铎的军功没那么厉害,劝多尔衮别对多铎家里太过照顾。没想到,多尔衮一听这话,直接就把他们给怼回去了。

多尔衮因为收养了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这导致在后来乾隆皇帝决定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时候,他选择了让多尔博的子孙来继承这个爵位,而且这一继承权是永久不变的。

多铎他自己就是豫亲王,他们这一支有两位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说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比礼亲王那一支要厉害些,礼亲王那边虽然有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但还有两个只是世袭郡王的爵位。

【05、写在最后】

看看多铎这辈子,他小的时候特别受他爹努尔哈赤的疼爱,13岁那会儿就当上了旗主。

在青少年那会儿,因为有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的庇护,我得以成为清朝最早受封的六位重量级亲王里的一个。

在年轻到中年的那段日子里,他得到了同母兄长多尔衮的大力扶持。他不仅建立了连乾隆都称赞为“开国诸王中战功最为显赫”的辉煌业绩,还一跃成为辅政叔王,权势滔天,在整个朝廷中都无人能及。

多尔衮对他极为信任,甚至愿意把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家业传给他的儿子,还确保他的后代能稳稳当当地享有两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

这些好处,在清朝整个皇族里面,那可是数一数二的。

难怪阿济格会对他弟弟多铎心生怨恨。毕竟阿济格战斗力比多铎强得多,可偏偏没有多铎作为家里老幺的那些好处。

他会瞧得上多铎吗?

你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