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松龄,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奉军悍将,奉军能够称霸一时绝对有他的功劳,但关于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尤其是其主导的反奉事件,一度导致奉系差点分崩离析,所以在史书上是留有名号的。
但关于郭松龄本人的评价,历史书上说他是思想先进、有爱国情怀,但也有一些奉军军官称他个人心胸狭隘、为了一己之私才发动的反奉倒戈之事。
郭松龄的嫡系魏益三(郭松龄反奉时的参谋长)在文史资料中说郭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主张固守东北、发展东北、反对内战,并强调郭松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的功劳。其大意是郭心系百姓、不愿内战,强调郭的爱国情怀,但其中有些内容片面,至少就没提到郭松龄心胸狭隘。魏益三在资料中说郭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率军进攻九门口取得大胜,最终奠定了奉军获胜的基础,但后来结合戢翼翘、何柱国、张学良、刘鸣九(曾任张学良文书官)回忆,九门口原本是姜登选、韩麟春所部进攻并取得战果,郭松龄率部进攻正面却一无所获,郭为此发脾气直接率军撤离,后经张学良及时追回才改为进攻九门口,最终取得大胜。由此可见郭松龄为人秉性之一斑。
据张学良文书官刘鸣九回忆,郭松龄为人有改革之志,思想进步,其个人能力和作风较为正派,与老派的奉系将领颇多不同,常常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了士兵的拥护和爱戴,其所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得到认可,其部为奉军精锐,因此得到张学良的认可和信任。但郭松龄因为张学良的信任,对于军中的大小事务管理存在偏激狭隘情绪,对于人事任命和财务管理达到了非其点头不能办理的程度,甚至是张作霖安排任命刘翼飞担任郭所辖第八旅团长,结果没经过他的同意也不能上任的程度。后经张学良剧中劝解,此事才算了结,但郭最终还是没给刘翼飞上校军衔,只是让他当中校团长。关于郭松龄在军中的权利及张学良的信任可见一斑。
张学良的好友兼下属周达文也曾回忆,张学良对郭无微不至,每次外出下饭店,张学良都会邀请郭松龄,如果有事不能去,此次饭局就作罢。而且为了迁就郭松龄喜欢跳舞的爱好,张会专门趁着郭休息的时候组织舞会,以投其所好。
以上几人对于郭松龄的回忆,皆有文字可考,且互相印证,大体能看出张学良对于郭松龄的信任程度以及郭松龄的一些个人秉性。
郭松龄对于奉军崛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奉军取得大小战役的胜利基本上都基于郭松龄所率领之部队,称其为奉系悍将一点不为过。但郭松龄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反奉倒戈之事。
虽然郭松龄在反奉倒戈之初称是为了清君侧(清除杨宇霆),推选张学良主持东北事务,并在公告中落款张学良、郭松龄,以显示此事为张学良认可。但是进攻顺利,快要进攻到沈阳之前,郭松龄不但将东北三省的各地长官分封给所属军官,还将部队改名东北国民军,落款也只保留郭松龄一人,甚至对张学良的安排只字不提。让人看之便知道这是要摆托张学良对部队的影响力,同时也显示其对东北的野心。
但郭在反奉之前的直接原因则是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未得到应有之奖励。按理说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居功至伟,张宗昌、李景林等人都就地封王,郭松龄也属意安徽督军的位置,为此郭松龄已经联系还在安徽的同学王普(时任皖北镇守使),并安排第二旅刘伟部驻守安徽,还曾安排其均需处长张振鹭调查安徽的财政收支情况。可以说郭松龄是认为督军位子已是囊中之物才会做此准备。结果却是杨宇霆顶了姜登选的江苏督军,姜登选顶了郭松龄的安徽督军(据说这也是郭杀姜的原因之一)。
综合诸多原奉军将领的回忆资历可知,郭松龄的军事能力在奉军中极为出众,且战功卓著,而张学良对郭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是郭松龄反奉后张学良依然要保他生命。但郭松龄在奉军中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也是事实,虽然有爱国和进步倾向,但在对张作霖父子一事上,他先是政治目光短浅被人诱骗,借着在攻打老东家的过程中又表现出摆脱张学良印记意图取代张作霖地位成为新的东北王,至于什么拥护张学良上位之言,明眼人都不信。
在戢翼翘先生的回忆录中提到,张家父子都厚待下属,因此下属也都拥护他们,郭松龄先是用诱骗的手段蛊惑他们反奉(宣言推张学良上位,让张作霖下野),在取得一定战果后又撇开张学良,意图自立为王,从其改部队名称为东北国民军开始,下边的基层官兵就发现了不对头,因此开始成建制的投奔张学良,最终导致郭松龄反奉失败。
虽然很多人说郭松龄的反奉行为是爱国进步行为,但从其个人性格和所作所为看,其反奉行为更像是对自己遭遇不公的一种反抗,但作为被张学良信任,被张家父子厚待的奉系高官,其所作所为当真与“忠义礼智信”背道而驰,无论如何强调其行为的爱国性,但其个人私心都表露无疑,所以称为为爱国将领,当真不适合。
郭鬼子死有余辜
反骨仔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