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决战尚未开始

财经早餐 2025-04-11 06:48:57

在构思这篇文章标题的时候,我比较犹豫是否要把人形机器人替换成具身智能,因为本质上两个概念的边界有重叠,但又不一致。简单说,不是所有人形机器人都具有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的。

然而,在研究了不少材料之后,我还是决定写人形机器人,一是因为其后续应用的场景还是更加接地气、更加C端一些。

试想一下,如果在您上班的写字楼周围,总是有一个人形机器人代替安保人员的责任,在日夜巡视安全,守护交通秩序以及查看绿化以及各类公共设施是否需要维修,并提醒吸烟者到指定位置去,那将是怎样一种体验场景?

二是以特斯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业内明星企业,全部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人形机器人上,而非“爬行机器人”或者“狗型机器人”。

以当前的眼光看,能够承担上述这份保安工作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离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好像越来越近了。2025年被众多机构称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更关键的是,技术发展路径似乎开始变得清晰。只不过,受制于初期技术稚嫩以及尚未大规模生产的成本瓶颈,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模式或者更直白点说“变现”能力,还比较混沌。

事关一国之运?

巴菲特曾经屡次提醒投资者,不要做空美国。其隐含的意思想必就包括不要去押注美国国运的进展受挫。

而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已经被提高到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层面。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据新华社,今年新春开工后,包括广东省长、湖北省长在内的多位领导,调研所在省份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并纷纷选择与人形机器人产品握手。

因春晚扭秧歌机器人而出圈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不但参加了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言,最近还对浙江全省干部开展《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专题培训。

据国金证券研报,4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参加并发言。

据交银国际援引中国机器人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元。其中,近亿元与过亿元级事件约55起,金额超175亿元,融资总额超70亿元反映人形机器人项目持续受到资本青睐。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54家企业共获得60.46亿元融资,融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已经超过2023年和2024年两年总和的1/3。纵观这两年的投资方类别,都是以国资基金为主。

以上种种背后所隐含的事实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能是事关国运的前沿新兴产业。尤其是在经济逆全球化风险急剧升高,科技交锋日益激烈,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的今天,更是如此。

对于很多VC界的人士来说,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风云之年。

一边是行业热度持续飙升。“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另一边是以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为代表的悲观派,认为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投资又高度聚集,风险增高,应“批量退出”。

如果从投资方的视角看新兴前沿领域,几乎总是能听到这类截然相反的语境。很简单,让所有的投资经理都能想到一块去是不现实的。

然而,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除了要像前文所述的“看到事关国运”这个层面的问题,还应有一个基本概念:此时谈整个行业是否有戏还是没戏,太早了。

决战尚未开始。

决战尚未开始

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其实已经比较明确,就是研发出具备人工智能感应力、交互能力、自主理解能力、决策力以及行动力的人形机器人,来代替部分人类的工作。

要达成以上这些任务,最新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路径分别发展。

在硬件方面,人形机器人和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重合度较高,有机构称达到60%以上。当然,高阶智能化的汽车也可被理解成具身智能的一种“车型机器人”,这就比较好理解了。

比如在感知和传感器方面,人形机器人需要依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各类传感器,这和当前的高阶智驾所需要的零件非常相似。

在核心控制方面,人形机器人当然还需要高阶芯片作为大脑。

而在动力系统上,电池以及各类电机又是主角,这和新能源车产业链中的“三电系统”有所重叠。

来源:华西证券

据交银国际研报,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可分为三大部分:本体、“大脑”和“运动控制”(小脑)。“大脑”部分主要基于AI大模型驱动;“小脑”部分的发展受到数据量限制,以及上肢运控底层算法尚未成熟等因素影响,尚在发展初期。人形机器人本体零件主要包括旋转执行器、线性执行器、灵巧手、感知系统、电池、皮肤等。

凭借我国企业在智能驾驶以及新能源车产业链中的固有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端虽然依然尚未完全达到成熟,但已经有相当的进步,可以做一些动作(比如跳舞、握手、空翻)等。

而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具备智能,其实主要还得靠软件端。当前国内企业在软件端主要靠自研自控,然而进展还是相对有点慢。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出现类似DeepSeek模型这样的人形机器人超级明星智能方案。

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虽然在动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般还是需要操作者在后面“操机”,而机器人自主的感知、理解、分析以及反馈能力还没有形成。

按照智元首席科学家罗剑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的说法,当前机器人在复杂任务的操控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机器手和外界有接触后,如何感知外界,如何产生反馈。以及在多模态、高维度的视觉输入下,怎么完成一些比较灵巧的任务,同时达到非常高的成功率。这些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维度,智能化水平远高于当前的主流大模型。

即便上述软硬件发展路径依然明确,当前的产品依然面临成本很高,售价很高,动作成功率和效率有待提升,以及具身智能属性不足的问题。

这些其实也明显地体现在商业化路径不够清晰上。

比如,能否将产品的成本降低到让普通家庭有可能购买一个人形机器人帮助做家务呢?

人形机器人的错误率控制能否使得其在工厂或者仓库执行一些劳务呢?

在危险的场景中(比如战争、矿难事故搜救),是否有具备足够智能的人形机器人代替人类做一些关键而危险的事呢?

在以上这些都还无法明确的前提下,当前就要来谈哪家企业能够成为中国的领先人形机器人企业,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否已经到头,还为时过早。真正的企业间、国家间有关具身科技-人形机器人的决战尚未开始。

尾声

有人说,机器人是下一个房地产行业——十万亿级的产业。

据说,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喜欢用很短的时间就做出一个重大投资决定。其实投资和估值一向是以玄学著称的,如何计算一家企业的未来净现金流以及盈利能力,甚至如何计算一个新兴行业的规模以及成长性,有时候全靠“蒙一把”。所以到底这家企业值多少钱,到底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没有光明的未来,此刻真的很难量化。

我们能确定的是能够确定的事。国家在支持,马斯克在行动,未来的使用场景是非常容易想象的,而不像什么元宇宙、web3之类异常抽象,那么大概率就不会错了吧?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 阅读:1

财经早餐

简介:美好的一天,从财经早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