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汤圆,精辟!(元宵节快乐)

老子道德经 2025-02-12 16:50:38

今日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满月。

《人月圆·咏圆子》中写道:

“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

元宵佳节,花灯璀璨,一碗汤圆入口,滋味甜糯软滑。

仔细寻味一番,这颗汤圆,外在光滑柔和,内里丰富多姿,饱满而又圆满,说的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吗?

历经打磨方成材

《人月圆》中言:“佳人纤手,霎时造化,珠走盘中。”

生米不可成粥,干粉亦难成团。

汤圆的诞生,从糯米粉开始,经过淘洗、研磨、揉搓、填馅、煮熟……

要想汤圆有滋有味,少不了糯米的细腻,少不了擀面杖的捶打。

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儿时,打磨梦想,打磨敢于追求的勇气。

从年少轻狂到沉稳内敛,从迷茫无知走向清明成熟。

风雨之中,默默咬紧牙关,步步艰难向前,只为在逆境中寻找出路。

中年时,责任骤然加重。

初为家中脊背,才懂养家糊口难行,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生活”。

所有的压力如同沉重的砝码, 扼住喉咙,使得喘不过气。

重担之下,可我们依旧选择隐忍,独自承受,奋力拼搏,直到走出那段孤单的路。

《西铭》中有云:“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生活,是最好的研磨师。

上一课苦难,让人学会坚韧,上一课风霜,使人成就深沉。

经受过几番风雨,走过几段荆棘之路,才能波澜不惊。

而人若有汤圆般的意志,不惧刀山火海,不畏龙潭虎穴,坚定不移,终能闯出深渊。

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熬煮中,保持初心,沉淀自我,成为香甜可人的“汤圆”,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内外双修才圆满

《上元竹枝词》中吟道:“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汤圆,外由细糯米面做成,内包裹着桂花,胡桃。

有了外壳,便不惧沸水滚烫之痛;有了内馅,便成了一道美味佳肴。

人也一样,唯有内外双重修炼,才是“做人”之道。

为人,外需“圆”。

若一味刚直,难免易折,若全然圆滑,又恐失去棱角。

唯有懂得“容”,刚柔并济,方圆相济,人心宽,则人生宽。

心“容”旁人,是格局,是胸怀。

世事无常,人心难测,若凡事计较,终究自困其中。

退一步海阔天空,化干戈为玉帛,包容他人,怀抱他人,便能自得其乐。

心“容”自己,是智慧,是释怀。

世人皆求完美,殊不知,世间本无十全十美,人生也难尽如人意,不完美亦是美。

与其苛责自己,不如善待自己;与其沉湎于遗憾,不如珍惜当下。

处事,内需“实”。

世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幸运。

坐享其成,终究是埋在岁月里的陷阱,迟早会成为反噬自己的利刃。

凡事想求得美满,也要自己付出分毫。

《论语》中提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心急难吃热豆腐,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

唯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收获更长久的果实。

人生漫长,前路宽敞,一步一印记,踩得实,方能立得久。

未来,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只有心中坚定不移,不被浮华所惑,不被诱惑所扰,才能真正修得圆满人生。

简单朴素是至味

传统的汤圆,其实并不复杂。

只有一色纯白,单调质朴,看似平凡,却能带来美味与满足。

诚然,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能品味出滋味。

很认同一句话:“执着于物质的人生,永远找不到真正的自由。”

人之所以疲惫不堪,只不过是被世俗裹挟。

物质的堆砌,助长了欲望,虚荣的追逐,迷失了自我。

而人最大的智慧,是在饱览过世间繁华后,却仍旧超然物外,大道至简。

有些事,轻轻放下,才能看清前路;

有些人,远远放手,才能轻盈前行。

唐代有一位诗人曾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万物无常,人生如梦,浮光掠影。

所有的一切都来自虚无,最终也将归于虚无。

当你看透了人生,便会发现:人活到最后,能留在身边的东西,寥寥无几。

唯有那些最普通的日子,那段被忽视的时光,才是人生最美的部分。

我们不妨将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有意义,把精力锁在真正值得的事上。

同家人围坐,热菜暖心,不也是满足;

与朋友相伴,闲话家常,不也是幸福。

人的一生,终究是要走向简约,回归本真。

后半生,轻轻松松地走,坦坦荡荡地活,守住简单,珍惜当下,在最寻常的日子里,去感受最深的幸福。

人生,就像一碗汤圆。

汤圆经水火煎熬,俗人经世事磨砺。

做人,内外需兼顾,修行好自我,好运终相报。

今日元宵节,盼这轮明月映照的,不只是旧日的砥砺,更是当下的美好。

未来,不逃避,不退缩,学会简单生活,懂得知足常乐,不强求,不执念。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1 阅读:24

老子道德经

简介:【老子道德经】弘扬中华道家文化,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