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团还是卫士队,一幅老照片的谬解与讹传

荣迪看历史 2023-10-31 01:18:02

多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一幅孙中山夫妇与一队官兵合影的老照片被疯传,即这幅:

2015年12月2日,新浪网转载重庆时报一篇《88岁重庆老人:我的父亲是孙中山警卫》的文章,报道了一名老者对该照片的识别,指认了照片中该老者的父亲与叶挺营长。

有了照片中人直系后代的指认,又有警卫团的营长叶挺身在其中,文章据此认定,那队跟孙中山夫妇合影的,就是警卫团官兵无疑。而有了新浪与重庆时报如此的认定,很多人也愿意相信,那就必须得是警卫团官兵了。还不仅如此,擅长抄袭和杜撰的自媒体大V们还发挥他们的特长,在铁定认准其为警卫团的基础上,又主观地添枝加叶,标注了若干军官的姓名,比如这个短视频(截图):

于是,孙中山夫妇与警卫团官兵的合影貌似就这样成为公认。

这是彻头彻尾的谬解。

谬解此图的,重庆时报和新浪网并非始作俑者,以讹传讹的自媒体,也远远不止这几个,有兴趣的在网上搜一下,可谓铺天盖地。

为要借助薛岳、叶挺、张发奎等名将效应蹭流量,凡持警卫团说的,无一例外地会将原照片中的标题P掉(不排除有的以讹传讹者根本就没看到过原图,当然他们也从来不屑于考据)。同理,若想拆穿这个谬解也十分容易,只要把未经修剪的原照片贴上来即可。

上图即原照片。看到照片上的标题没有:“中华民国十年孙大元帅卫士队成立观音山时之摄影以留纪念”。

这不是警卫团,这是卫士队。

包括很多网络大V,甚至包括很多官媒在内的相关文章,是将警卫团与卫士队看成了一个单位,新浪网与重庆时报就正是如此。

胡扯!

警卫团是警卫团,卫士队是卫士队,丁是丁,卯是卯,二者压根就不是一码事儿。

卫士队的职责,是负责孙中山本人及夫人的近身护卫。

卫士队也称卫士大队,人数不多,只有数十人。大队长由总统府参军姚观顺兼任。姚是少有的毕业于美国那威治陆军军官学校的中国人。

大队之下又辖两个队,一队队长黄惠龙,二队队长马湘。注意:卫士队中没有薛岳、叶挺、张发奎。

卫士队的士兵多为海外谋生的广东同乡,俱是武林高手,尤其两个队长黄惠龙和马湘,更具超群的武功。早在卫士队成立之前,二人即为孙中山贴身警卫,有“左龙右马”之称。因黄惠龙又名黄湘,还有“黄湘马湘,相得益彰”之说。

(孙中山先生赠予马湘的手书,马湘字吉堂)

除了武功了得,卫士队的家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首屈一指。美制M1921汤姆逊冲锋枪甫一诞生,即由华侨出资购买30支,全部配备孙中山卫士队,成为中国最早购进的冲锋枪。有一段珍贵的电影资料,据称是孙中山开完国民党一大后步出会场,前后护卫的卫士队士兵,肩上所荷者即此冲锋枪。

请注意看细节,孙中山卫士队装备的汤姆逊冲锋枪,配的不是常见的50发弹鼓,而是不常见的100发弹鼓,就是下图这样的:

在1922年6月抵御陈炯明进攻总统府的战斗中,这30支100发弹鼓的冲锋枪曾给叛军以很大杀伤。这也是中国首次使用冲锋枪的作战记录。

警卫团的职责,是负责大总统府的外围警卫。注意:是外围警卫,不是网络文章中所说的贴身警卫。

最先筹建警卫团,孙中山本意是将北江游击司令李安邦所部改编后充当,但李部装备窳劣,商请陈炯明给予补充,陈不允,而拟派第四路司令陈炯光(陈炯明堂弟)所部改编充当。此时孙陈之间已有龃龉,孙中山自然不能同意由陈弟来担任自己的亲兵。经过来来去去不小的周折,最终确定由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负责抽调精锐另组警卫团。

新组建的警卫团采三三制。第一营由第一师机关枪营改充。营长薛岳,营附郑树勋,三个连长分别是缪培南、梁世骥、梁公福。

第二营由第一师工兵营改充。营长叶挺,营附梁端寅,三个连长分别是李扬敬、李振球、简作桢。

第三营由江北游击营改充。营长张发奎,营附李步瀛,三个连长分别是陈瑜、韦就、王仲根。

警卫团团长由第一师参谋长陈可钰兼任,中校团附李章达,少校团附邓定远,少校副官蒋光鼐,上尉副官张猛,上尉军需陈聘寰,上尉军医李澄之,中尉书记邝某等。

下图这个才是警卫团,是随孙中山驻防梧州时多数军官的合影: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卫士队中姚观顺、黄惠龙、马湘等后来虽也都官居少将,但并不曾有突出表现,远不及警卫团中陈可钰、蒋光鼐、薛岳、叶挺、张发奎等曾叱咤沙场,搅得风生水起,给人以很深印象。这大概跟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有关,前者更注重单兵技击,后者更注重带兵打仗。侧重点不同,其发展方向自然不同。

0 阅读:13

荣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