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方全已经习惯了被相亲“秒拒”。
没车、没房、没存款,性格又内向腼腆,对厂里的姑娘来说,他是那个她们连“见面”都不愿意给机会的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家人焦急,父母四处托人介绍对象,但每次都无疾而终。
母亲最后托了一个熟人,找了个缅甸姑娘来试试。
女孩比他足足小了6岁,人不算特别漂亮,但沉稳朴实,看起来是踏实过日子的类型。
这个缅甸姑娘似乎对未来丈夫也没有太高的期望——她像是早就下定了决心:只要对方人好,她就愿意留下。
相亲当天两人聊了几句后,女孩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
方全觉得这是命运的“馈赠”。
之前连见面机会都难得的他,不敢再挑剔,“人家愿意嫁给我,我就好好对她。
”结婚后,两人没有过多的仪式,女孩就住进了他的家。
从完全陌生到逐渐熟悉,他努力调整着生活节奏,希望她能真正在这个家里拥有归属感。
结婚之后,方全辞去了外地的工作,专心留在家附近陪伴妻子。
只要能让她安心,他什么都愿意做。
每天上下班回来,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是方全之前从没感受过的温暖。
他也试图教妻子一些简单的中文,慢慢地,两人在日常交流中,误会越来越少。
两人刚结婚时没有太多经济基础,但妻子从没抱怨过。
她唯一的要求是每年给娘家寄点钱,虽然方全的父母有些不满,但心想这是人之常情,最终也没有阻拦。
再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女儿。
方全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希望能为她创造更好的生活。
为了省下开销,夫妻二人让自己的父母在家带孩子,而他们去外地打工。
这段时间,虽然夫妻俩聚少离多,但感情依然稳定。
直到妻子提起回缅甸的打算,方全觉得心里一下空了。
这几年缅甸局势一片混乱,妻子的娘家似乎也没能幸免于难。
自打结婚以来,妻子一直未能回去探亲,但今年,因为身份问题,她不得不离开中国。
当妻子提出这件事时,方全起初是反对的。
他思前想后,觉得太冒险,也担心她一去不回。
妻子却态度坚定,说请她一定要回去,看看家里的父母。
她临走前,抱着女儿哭了一整晚,说不想离开,又说必须离开。
“我不会不回来,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是妻子临行前最后对他说的话。
然而几个月后,方全发现,联系越来越难了。
视频断断续续,有时候几天都打不通。
有一次尝试联系,语音那头只剩一长串的忙音。
女儿一天天长大,总哭着喊着要找妈妈。
面对孩子的疑问,方全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晚上,他坐在床边发呆,想起妻子可能正处在危险当中,他却什么都做不了。
“你还是别去吧,那边那么乱。
”家人和朋友得知方全有了去缅甸的念头,都竭力劝阻。
他们劝他,“万一人没找到,自己再出个意外,家里还得怎么办?
”但方全内心的纠结没有停止。
他想,如果妻子不回来,孩子以后怎么办?
如果去缅甸找不到她,他是否会后悔这一次的迟疑?
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异国婚姻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些年,他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缅甸女子回娘家后音讯全无,再也没回来。
每次听到这样的事,他都会不由自主地代入自己的处境——*我的妻子会不会也这样?
她不回来,是因为发生了什么,还是因为她选择了不回来?
种种不同的声音在方全脑子里交织。
他知道妻子是爱孩子的,但他不知道,这份爱能不能战胜身处故土的复杂情感和现实困难。
跨国婚姻从一开始就像一场冒险——从文化上的差异到语言上的隔阂,甚至包括可能的家庭责任。
如果这段感情一直没有变化,也许方全和他的妻子能平稳地生活下去。
但命运的多次摆弄,让方全需要从“等待”变为“主动出发”。
是接纳现状,还是去承担未知的代价?
这个选择让他挣扎不已。
或许在缅甸的土地上,他会找到答案:是找到妻子继续他们未完成的承诺,还是承认这段关系的裂痕。
无论结果如何,他总觉得自己必须要去试一试。
也许,只有付出行动,才能对得起孩子和这段跨越国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