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主席得知58岁军区政委要辞职,对聂帅说道:荣臻,你去看看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3-12-27 19:01:27

1958年,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他,向中央递交了一份辞职申请。

毛主席看到信后,眉头紧锁:他今年也就58岁,还不到60岁,为何突然提出辞职呢?难道是在什么方面,让他感到不满意了?

主席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特意让人叫来了聂荣臻元帅。

毛主席把那封辞呈递给他看,聂荣臻看后,同样感到十分疑惑:他一向忠于党、忠于国家,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不少贡献。一直以来,他在工作上都是尽心尽力。想当年在战场上,即便受了重伤,也坚持不下火线,如今却为何突然提出辞职呢?

两人面面相觑,这时,毛主席对聂帅说道:“我看,此事还是劳烦荣臻你去看一下!”

那此人到底是谁?为何身居军区政委要职,不到60岁,就要请辞?毛主席和聂荣臻为何对他的请辞,如此重视?

他就是我国开国上将朱良才,他到底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最后毛主席、聂荣臻又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

投笔从戎,致力于革命

朱良才,1900年出生于湖南汝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在衡阳诚德中学上学期间,他接触到了梁启超等人的进步思想,就此在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5年,农民运动呈现燎原之势,在革命再度熏陶下,心底那颗革命的种子开始萌芽,原本在家乡教书育人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到农民运动的队伍之中。

由于有文化,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很快他就得到重用,当上了县农协公安委员会的常委。

可就当大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将矛头指向了革命人士,一场白色恐怖席卷各地。

1927年8月中旬,当时国民党军范石生部的一个团,兵分三路向汝城县城,准备遏制革命火种。

获悉情况的朱良才顿感不妙,赶往县里报告,结果不慎落入了敌人手中,被关进了监狱。

面对敌人的审问,朱良才从未透露半句。

所幸,敌人并不知道他具体身份,他灵机一动,给自己报了一个假名字,即“朱良才”,实则寓意为革命的良才。

结果,敌人一查,一无所获。最终被关了36天,被党组织顺利营救出来。

刚参加革命就九死一生,并且此刻又面对着周围的白色恐怖以及县乡对他的通缉,可朱良才并没有就此退缩,反而迎着敌人的屠刀与缉捕,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在革命最危机的关头,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时,他说:“做共产党员死了也心甘,死了也光荣。”

就此,他从一名教师,投笔从戎,真正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而这条路注定是坎坷和崎岖的。

军之良才:军事、政治都过硬

从参加革命以来,朱良才在战火的淬炼下,慢慢成长了起来,在军事和政治素养都非常突出,被毛主席评价为评价为:“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

1928年,朱良才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在这期间,担任朱德的秘书。虽说是个“秀才”,但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初显军事才能。

那年6月,红4军主力前脚离开井冈山,敌军吴尚部便率7个团趁虚而入,企图一举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当时留守在井冈山的只有红3团1营的1连和3连,兵力对比悬殊,而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当时朱良才担任红31团1营1连党代表,他和王良(1连连长)商量必须要死守井冈山,在琢磨一番后,他们便利用地形优势,作出了安排,派出少量兵力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两侧,当敌进攻时,红军正面进攻,两侧夹击,使敌遭三面火力打击。

配合3连以及在赤卫队和当地群众支持下,多次粉碎了吴尚部的进攻。

而这场战斗,最后也伴随着一发迫击炮的巨响,以敌人荒而逃结束。我军以少胜多,不仅这次始终坚守了黄洋界,而且还缴获敌不少辎重。

在之后的革命道路中,朱良才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并且立下战功,例如在下吉安时,时任红103团政委的朱良才亲率“敢死队”突破敌人防线。活捉张辉瓒行动中,他担任红9师政委,也配合师长徐彦刚亲自带队参与了作战。

也因此,朱良才被授予了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11月,抢渡湘江时,我军遭遇一次重大打击——红34师全师遇难。当时宋任穷在得知此事后,扼腕叹息:“如果朱良才留在那,这个师恐怕就垮不了。”

虽说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无疑从侧面说明了朱良才的军事水平。

事实上,在强渡湘江时,最初红34师,在师长陈树湘、代政委朱良才的指挥下,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红34师就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水车阻击阵地上,硬是阻击了敌人两天两夜,寸土不让。

然而。期间由于朱良才旧伤复发,血流不止,他继续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直到后来军团长董振堂下了死命令,朱良才才被转移到军委总医院救治。

结果不久后,湘江渡口被敌人切断,还未来得及过江的红34师被敌军整建制歼灭,师级领导全部牺牲,无一幸免,故而宋任穷才如此感慨到。

这些事例,无疑都体现了朱良才过硬的军事实力。

但能被毛主席称之为军之良才,定然不仅仅体现在军事素养上,还有在政治上的表现,朱良才也同样突出。

在革命期间,朱良才既致力于军事作战,政治工作也一直没落下。

1938年秋,朱良才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创办了《抗敌报》(后于1940年改名为《晋察冀日报》。

该报有社论、通讯、专刊、漫画等,形式多样,报道及时,一直致力于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备受战士喜爱,在抗战和接访期间,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在1942年、1943年,敌后抗战极其艰苦,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朱良才坚持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一起,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与敌周旋,保证了刊物按时出版。

其中通过报道张平凯在游击区开展生产运动的事迹,给予了广大指战员必胜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底,朱良才担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又凭借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发现中央下达的《关于一九五零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对于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于是当即建议军区落实指示,事后得到了采纳,很好的提高了军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很快遍及全军。

聂荣臻得知后,夸赞朱良才道:

“对于党的指示,某些同志是雷打不动,充耳不闻!朱良才是‘闻风而动,很有政治头脑!”

故而,朱良才确实不愧为军之良才的评价,军事,政治水平兼具。

也是基于此,1958年,朱良才在担任北京军区政委时,突然提出要辞职,也就引起了毛主席和聂荣臻的不解。故而才有了前面发生的那一幕。

第一位请辞的开国将领

聂荣臻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便来看望了朱良才,朱良才得知其来意后,解释道:“我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原来,自革命以来,朱良才殚精竭虑,此时已经有多种疾病缠身,且久治不愈,尤其是负伤的右臂没有及时治疗,造成终身残疾。

有时候只工作了两三个小时,便觉得浑身酸痛,思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

朱良才认为以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办法担负北京军区政委这样重大的责任。

此外,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也开始考虑培养接班人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事了,几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这个问题,号召年老体弱的同志能主动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

可响应无几,知道这些情况后,朱良才经过慎重考虑,决心率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主动退下来,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

当时不少战友和老部下得知他的想法后,都来劝阻他,有的还特意来做朱良才夫人李开芬的工作,希望她能帮着劝劝。

一天晚上,朱良才对同为老红军的李开芬说:

“开芬呐,咱们可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给的!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得不能让?主动让位这件事,我做定了!”

最终,他毅然写下了辞职信。

他对聂荣臻说:“我是正职,因病不能多抓工作,对军区工作有影响。怎么办呢?响应中央的号召,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来干吧。”

聂荣臻听后,对于朱良才的身体状况也很担忧,但还是不舍让国家少了这样一位好干部,便提出不必提出辞职,可以先治病,等病好了继续工作。

朱良才不这么认为,他坚定地摇头。聂荣臻见此,也没不好再说了什么。

1959年1月,在北京军区党委召开党委全体会议和一届二次党代表大会,期间提及朱良才请辞的事情,当时还拿出了朱良才给军区党委写的信。

信中写道:

我最近经协和医院检查,头骨突出部分较前有所发展,对脑神经有压迫,因而几年来,长期头痛,最近头痛亦较前一个时期重一些;右胳膊负伤部分经照相查明骨骼是断的,且最近有炎症。

现在每天都要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故不能出席军区党委全体会议和党代表大会。特此请假,请批准是荷。

鉴于我长期有病并已离职的情况,建议在这次党代表大会补选军区党委委员时,应免我党委

委员的职务,这样对党的工作,对我休养医病都有利……当否,请考虑。

最终权衡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朱良才的请辞,他也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申请离开领导岗位的开国将领。

大家都很感慨,毛泽东主席夸他“觉悟高”,周恩来总理说他“开明”,邓小平总书记称赞他“顾全大局”。

退出领导岗位后,朱良才也并没有就此颐养天年,而是继续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的文件。

学习之余,朱良才回忆当年在井冈山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写下了不少回忆文章,例如《朱德的扁担》、《这座山,它革命》,其中《朱德的扁担》更是被编入了小学课程教学。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

闻知这一噩耗,聂荣臻元帅不禁心潮难平,潸然泪下,提笔给朱良才的夫人李开芬写去一封情真意切、哀悼纪念的信,信中充满了对战友的深情回忆:

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老战士、老党员,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的老战友……我们都很难过。我们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继续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4 阅读: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