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编辑:那年时光
1980年,当兵第三年,我在部队考入了军校,自参军后,我就没回过家了。人就像一个风筝,家就像牵着风筝的线,无论你飞多高,另一端总连着家。常年积压在心底的思念,此刻也溢了出来。
在前往军校报到前,我安排了一下行程,特意挤出了几天时间回家探亲,而这次回家探亲历程,成为了我的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段记忆,让我至今难忘。
说起参军,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父亲所期望的。
父亲对军人有着一种不可言表的崇敬之情,或许是因为他历经了那个战乱年代,更能体会到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军队,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种感情。
年少时,父亲在教育我时,原本不善言辞的父亲,不知道从哪组织起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话:“咱老百姓可都算是被共产党搭救出来的,他们还给咱分土地,分牲口,连欠下的阎王债都被免了,可不能吃水忘了挖井人啊!”
事实上,这也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教育我的一句话。
父亲原本也有个军旅梦,可他年少时,腿部因为受伤,落下了终身的腿疾,报名参军,连体检都过不了。
我知道,这是他一生的一个遗憾,而这个遗憾最终也由我来替他弥补了。
后来回想起来,我参军其实是父亲“预谋”的,因为自小父亲在我耳边说得最多的是共产党、解放军的事迹。
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甚至听得耳朵都快长茧子了。可以说我参军的梦想,其实是父亲在潜移默化下,灌输给我的。
1978年,万千人都想着要去参加高考,挤进大学的门槛,去实现“鱼跃农门”。而我却选择了参军,那年我刚满18岁。
我很庆幸,顺利通过了验兵的流程,在拿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天,吃饭的时候,父亲拿出了他珍藏的老酒,破天荒的给我也倒上了一杯:“今日这事值得庆祝,你去当兵了,也长大了,爹为你感到骄傲!”
我笑着说:“爹,这一天怕不是你十几年前就给安排好了吧!”
说罢,爷俩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举起杯子,敬了父亲一杯:“儿子不会让您失望的!”
那天,我和父亲都喝高了。
次日下午,我便整装待发,到县人武部集合,临走前,父亲红着眼眶叮嘱我:“到了部队要好好干,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我点头应道,向父亲敬了一个军礼,而后转身上了车,来到了人武部集合,所有新兵在那待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奔赴了军营。
到了部队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长期留在部队,当时从战士提干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我而言,唯一一条路就是考军校。
我有文化基础,当时前往军营时,我还特意把高中课本带上了。新训后下连,我当了一名通讯员。
在这期间,我时常利用空闲时间补习功课,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就在我当兵第3年的时候,军地恢复考试,我如愿考入了军校。
在前往军校报到前,我特意挤出几天时间回去探家,那也是我首次穿着军装回家。
虽说那时的军装相比于现在的军装,显得有些单调,头顶红五星,红旗两边挂,但还是非常干练的。
那天我回到家时,邻居大伯一眼就认出了我,我给大伯打了声招呼,大伯说我父亲正在田间干活呢。
还很热心的跑去帮我通知我父亲,父亲得知后我回来了,立马停下手中的活计,激动得跑回了家。脚上还残留着一些泥土,见了我,上前拉着我前后看了好几遍,连连说:“儿子,还真别说,你穿军装的样子还真精神!”
父亲得知我考上了军校,更是高兴,执意要在村里请上几桌庆祝。我拗不过父亲,也只得就范了。
喝酒时,有一个邻居突然感叹道:“老陈啊,你这是给公家生了个儿子啊,以后你儿子在部队的时间可要比在你身边多得多喽,唉,有儿不在身边等于白养!”
邻居这句玩笑话,其实我能理解,在国人的传统观念,养儿就是为了防老,这种观念在我们家乡更是根深蒂固。
父亲虽不以为意,但这一句玩笑话,却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人群散去时,我便和父亲聊了起来,期间便问父亲:“这些年,儿子常年不能陪在你和母亲身边,你们两老在这山村里会感到孤独吗?”
父亲摆了摆手:“怎么会呢?在这大山里待了半辈子了,有这么多的街坊邻居,我和你母亲过得自在,况且家里还有个穿军装为国奉献的儿子,我们也很骄傲,一点也不孤独。”
我听完为之一振,没想到父亲会有这样的觉悟和胸怀。
在家的日子总是那么温馨而又短暂,很快我又背上了行囊前往军校去报到了。
临走前,父亲再一次和当初送我参军那样,叮嘱我,不过多了一句:“不要担心家里,我和你母亲都很好的!”
自从我穿上这身军装告别家乡那天开始,就与家人聚少离多,忠孝两难全,自古便在考验每个军人。
期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后来父亲生病,我也未能侍奉床前。
2009年9月,勤劳一生的父亲因病离世,那时我还在距故乡近千公里的军营,连父亲最后一年都没能见上,这也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个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又岂能那么完美,有舍就有得。作为军人,自参军那日起,其实就早已做好了此生以身许国,难再许家的准备!我想,自父亲让我去参军起,他也早已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