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离心离德”?
一、历史地理维度的路径锁定

历史地位的巨大转变:唐宋时期,“江南西道”曾无比繁荣,是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然而,到了近代,交通格局发生变化,江西逐渐丧失交通枢纽地位。在京九铁路时代,形成的“过路经济”特征,使江西长期处于要素流通的中间站,难以成为资源集聚地。这就好比一个曾经热闹的集市,随着交通线路的改道,逐渐变得冷清,无法留住往来的人流和物流。
地理围合带来的发展阻碍:江西三面环山,这种地理格局如同天然屏障,赣江流域的封闭性农耕文明传统与开放型海洋文明产生发展时差。武夷山脉阻隔了闽赣交流,罗霄山脉限制了湘赣互动,使得江西形成独特的内陆盆地经济特征。就像一个被围墙围住的院子,虽然安稳,但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受到很大限制。
二、产业结构的代际断层
传统产业升级艰难:有色金属、陶瓷等是江西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如今面临技术迭代压力。202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这表明江西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步伐较慢,传统产业又未能及时转型升级,在全国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数字经济布局滞后: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7%,与浙江(11.6%)、广东(13.2%)存在显著差距。江西的VR产业虽然在展会方面表现突出,但“展会经济”特征明显,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无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你可以看到,比如江西铜矿啊很多大型的国有的这种资源型的上市公司。科技型公司就非常的少。这些企业一般人都很难进去,也提供不了太多的就业。
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江西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红线划定比例达86.7%,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制约了工业用地供给,形成“保粮仓”与“建工厂”的两难选择。这就像天平的两端,难以找到平衡,阻碍了江西工业化进程。
三、制度创新的深层梗阻
行政文化的不利影响:江西存在明显的“县域经济”特征,89个县(市、区)中GDP超500亿元的仅11个,行政区划碎片化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各个县域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就像一盘散沙,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南昌县就是一个百强县而以,就是一个排名。很少能起到什么带头实际作用。
金融抑制现象突出:2023年全省本外币存贷比仅为7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民间资本活力不足,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指数位列中部六省末位。资金就像经济发展的血液,血液流通不畅,经济自然难以健康发展。
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人才政策存在“重引进轻培育”倾向,2022年高层次人才留赣率不足40%,政策承诺与落地效果存在明显落差。这使得江西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困难,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四、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缺失
教育回报率失衡:2023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达4.2%,但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仅33.5%,形成“教育输出省”的尴尬局面。大量人才外流,使得江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未能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点是非常可悲的。你辛辛苦苦培养的鸡都跑到外面去下蛋。因为这里这个地方可能下不出蛋来。可能他们的工资收入还不够这么多年下来读书的投入支出。而且很多体制内的好点工作,人情关系非常严重普通人很难进得去。这个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更是一个穷的恶性循环的恶果根源。没有优质的鸡,也下不来更好的蛋,而且断层断的更厉害。最后是既无鸡也没有蛋人去楼空。
社会网络的异化:“外出务工文化”已形成自增强机制,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乡村从业人员的62.3%,熟人社会网络异化为“外出信息中介”。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而且使得江西内部的社会凝聚力下降。
文化认同消解:传统书院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足,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未能有效转化为现代精神引力,新生代地域认同感持续弱化。缺乏文化认同,就像一个人没有根,难以对家乡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尤其是现在年轻的90后,00后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在外面漂泊打工。而且他们也是在外面一起生活和长大的,这种对家乡更是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对他们来说根几乎就是一个名词和概念,没实质性的意义。

五、空间经济的梯度塌陷
中心城市能级不足:南昌GDP尚未突破8000亿元,与长沙、合肥差距持续扩大,都市圈轨道交通密度仅为长三角城市群的1/5。中心城市无法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个江西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周边的省份都很强,虹吸效应把它吸干了很多。
县域城镇化的问题:84个县(市)城镇化率平均值为52.3%,但呈现“城进村空”的异化特征,县城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达28个月。这种不健康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浪费资源,也无法为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交通枢纽的价值漏损:“十字型”高铁网络形成要素过境效应,沪昆、京港通道带来的日均50万人次客流中,转化为有效投资的不足3%。交通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流、物流只是匆匆而过,无法留下发展的痕迹。
六、人口结构的代际困境
老龄化与青年流失叠加: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7.2%,同时15 - 59岁人口较2010年减少4.8%,形成“未富先老”的特殊人口结构。这使得江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养老负担加重的双重压力。
婚姻市场的挤压:农村适婚性别比失衡(122:100)与城市婚育成本高企(婚房均价达家庭年收入8倍),双重压力加速年轻人口外迁。年轻人面临的婚姻和生育困境,成为他们离开江西的重要原因。
家庭发展策略的变化:出现“教育移民”新趋势,全省中小学阶段异地就读学生占比达18.7%,教育选择成为家庭迁徙的重要推手。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许多家庭选择离开江西,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
七、生态价值的转化梗阻
绿色财富变现困难:江西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二,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健全,2023年全省生态补偿收益仅占财政收入的0.7%。丰富的生态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收益,就像捧着金饭碗要饭。
旅游经济的低端锁定:“门票经济”占比超60%,过夜游客人均消费仅长三角地区的65%,文旅融合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碳汇交易的制度迟滞:全省林业碳汇潜在价值超3000亿元,但已开发碳汇项目不足1%,未能形成有效的生态资本转化通道。在全球重视生态保护和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江西未能抓住机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点是外地人特别奇怪的。本来江西青山绿水资源很好但是变现能力太差了。比如三清山这么好的资源好像是由浙江一个什么公司在承包经营的,自己难道无能力经营好这是不是很可笑?还有很大很出名的什么水库资源都是江浙一代人去承包。本地人连钓鱼的机会都没有,你说这是不是很可笑?
江西人口外流的独特现象

江西是劳务大省、人口流出大省。赣州人去广东、福建;上饶人去浙江、上海;九江人去武汉;萍乡人去长沙……这种外流还呈现代际传承特点,老一辈去省外卖苦力,如今有学历的大学生也去外省谋生存。江西人似乎更倾向向周边省份扩散,仿佛对本省缺乏向心力 ,内部联系松散,难以形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深层制度创新方向
构建“新赣商”培育体系:设立200亿元产业振兴基金,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力争5年内形成1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
实施“教育反哺”工程:建立省属高校毕业生留赣发展指数考核,将财政拨款与毕业生本省就业率挂钩,设立10亿元人才创业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高校毕业生留在江西发展,为江西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建立鄱阳湖湿地银行,探索生态占补平衡指标跨省交易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塑文化认同体系:启动“当代书院复兴计划”,在数字经济领域再造“江右商帮”品牌,建立赣方言数字保护工程。增强江西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发展力量。
破解江西的结构性困境,需要摆脱传统区域发展思维,在数字经济与生态文明的新范式下重构发展逻辑,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才要素的持续外流趋势,改变江西人口“离心离德”的现象。特别是江西人喜欢搞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形不成落地的经济效益。比如说元宇宙啊什么VR产业。还不如义乌小商品或海宁许镇的那些小家庭作坊做衣服的。人家是实实在在带动就业,把衣服送到四季青就批发出去换到钞票变现了。这只是一个地方啊,还有很多的地方大家可以补充补充。反正这些都是大实话,有些人是不愿意提不愿意说的。感觉到像是一个羞于启齿的伤疤。我是觉得必须有必要去面对。否则不要说再过10年20年都很难改变现在的困境。江西人可以出来补充说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