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巴路到硬化路,从土坯房到小楼房,从产业凋零到遍地开花,尖山村的变化折射的是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9年间走过的路。
尖山村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一个彝族村寨,2015年起,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施甸县,助力尖山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发展茶叶、烤烟、果蔬等产业,使尖山村得以实现全面脱贫。
2021年以来,云南中烟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营销中心接续助力尖山村乡村振兴步伐,让幸福照进了尖山村,照出了彝族美寨的乡村盛景。
村民采茶
产业振兴篇
农产品“下山”记
碧绿的茶叶在水中翻腾、挺拔的甘蔗散发着香甜的气息,水果、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丰富多样,而它们的“身份证”都印着同一个地方——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
尖山村最高海拔2340米,是一座位于枯柯河岸高山上的村落,站在村里向远处眺望,青山如黛、作物多元,宛若一个世外桃源。
近年来,村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得以“下山”,走向城市的餐桌。农产品种类与数量的连年增长依靠尖山村的自然禀赋,但更有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山之上,风景秀美,高山之上,生存不易。曾经的尖山村一度是贫困村,村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依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亦如村民常挂嘴边的顺口溜,“一年到头都受累,荒年丰年都是泪”。与此同时,村里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大面积的荒山,村集体经济一直存在着“空壳”问题。
如今再看这个美丽的村庄,贫困村的影子已然消失不见。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施甸县,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自此,抓产业、强经济成为了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的重要任务。
发展产业需因地制宜。近2000米的海拔差,造就了尖山村包括热带、温带、寒带的立体型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当地发展茶叶、烤烟、果蔬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村民在大棚地里打理素菜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尖山村拥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茶龄400年以上的就有100余株,发展好茶经济成为我们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条路。”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派驻尖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剑锋介绍说。
尖山村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具有色泽金黄、口感甘甜醇香、原生态无公害的特点,“茶是好茶,缺的是管理和销路。”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回忆道,长久以来,尖山村大部分群众对上百年的古茶树疏于管理,加之村民制茶工艺粗糙,质量参差不齐,使得茶叶收益微薄,渐渐地,茶园就变成了荒茶山。
村民给甘蔗除草
自然资源优势如何转化成为产业经济优势?集中管理、扩大规模、科学经营成为了破题答案。
依托产业帮扶,一方面,云南中烟营销中心引入相关专家,手把手教当地群众对古树茶进行人工除草、修枝打尖等维护;另一方面,围绕“一村一品”的目标,驻村工作队帮助当地群众成立起古树茶加工合作社,积极探索“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发展模式,吸收周边各族群众加入,道酬农庄合作社应运而生。
“我家有10多亩茶园,今年通过采鲜茶叶交给合作社这一项收入就比去年增长了很多!”尖山村村民陈学章高兴地说。
“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茶叶的方式,不仅实现联农带农、助力农户增收的目标,也为尖山村农业产业格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刘剑锋说道。
据戴学江介绍,受自然村分散、生产方式传统、经营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尖山村的产业总体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合作社的生产模式打破传统发展格局,有效整合资源,降低农户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仅道酬农庄合作社来说,目前每年收购茶叶超10吨,制作茶叶超2吨,产值突破30万元。”戴学江高兴地说。
现如今,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尖山村打造了连片生态茶园1360亩,其中古树茶617亩,带动道酬农庄合作社248户社员增收致富。
合作社的有效探索激发了村民们的热情。当前,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落地尖山村,打造了“道酬农庄、舌韵尖山、金色摆榔”等品牌,形成了以“两叶一糖”(烟叶、茶叶、甘蔗)为主导,生猪、肉牛、山羊、水果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种植烤烟311亩、芦柑450亩、软籽石榴2100亩,扶持养殖林下鸡14956羽、肉牛219头,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推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牛蛙养殖
扶上马,送一程。为当地构建好特色产业并非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终点,他们还需为村民们找好“买家”,彻底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驻村工作队利用云南中烟消费帮扶平台,畅通消费渠道、解决产品滞的销难题。
“我们农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种出来的好东西没人要。有了刘大哥他们驻村工作队的帮忙,我们种的水果、腌的火腿才能顺利送下山,再也不怕剩在家里了!”尖山村村民杨吕富向记者说。
村民种的柑橘快丰收了
依托云南中烟消费帮扶平台,尖山村的农特产品成功走下大山,产品远销昆明、广州等地。
2023年,尖山村实施土地提质改造,933亩旱地改造为水田,依托云南中烟消费帮扶,富硒大米走出大山端上了饭桌;甘蔗作为尖山村主要产业,在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手工红糖出现产品积压问题时,主动对接,纳入云南中烟消费帮扶产品目录,销路问题迎刃而解……
消费帮扶平台的介入为合作社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使更多农产品走出尖山村,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这样的销售渠道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也为村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2024年,依托消费帮扶带来的收入增加,摆榔乡尖山村党总支领办的合作社首次向社员分红31040元。
“我们的消费帮扶不仅只发挥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发挥社会效益。比如对种茶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特别关照,尽好社会责任。”刘剑锋说,通过这种方式,产业真正“留住了乡愁”。
效益,远不止于此。
让戴学江更为欣喜的是,农产品的发展为当地打开了知名度,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附加了文旅价值。
作为彝族村寨的尖山村,云南中烟充分利用村子的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用心用情用力把尖山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的古茶彝寨,助力尖山村以民族文化风情为特色,构建民俗旅游“周末经济”发展模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走出一条基于民族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为了让游客拥有更好地观光体验,尖山村还将闲置土地开发成盆景植物种植基地,不仅有效利用了撂荒地,还为山寨增添了一抹绿色,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收益。2023年以来,他们通过盆景售卖实现收入5万余元,带动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万余元。
村里的主播正在网络直播,推销盆景
如今,漫步在尖山村的小道上,随处可见屋舍被各种绿色植物装点得如诗如画。这些植物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院场内外茁壮成长,满眼绿意的风景让整个村庄更显生机勃勃。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始终坚守“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责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接续发展特色产业,为尖山村振兴发展、村民持续增收助力”云南中烟营销中心负责人坚定地说。
据了解,2023年,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2024年,尖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70万元,进入施甸县139个村社区中的前10强。
村民在收玉米
乡村治理篇
尖山村,“好在!”
“好在”是云南方言,意为“舒适”。
来到尖山村,村口翠绿的竹子郁郁葱葱、入村道路干净平坦、一栋栋独具布朗族特色的楼房,远处后山上一排排甘蔗茎节挺拔……过去脏了乱了的“穷山村”如今大变样。
10年前,尖山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雨天一身泥,晴天满桌灰。村子的主路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每到雨季,污水横流、泥泞难行。因道路不通、信息不畅,许多老一辈的尖山村人从没走出过大山。”云南省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村民杨吕富说道。
村里一条正在修建的机耕路
以前90%以上的群众住在杈杈房和土坯房内。更有甚者,在两层简陋的房子里,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羊,村民院子里、村内道路上,到处是动物粪便,没有公共活动场所,“串门”成了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开群众会或举办集体活动时,大家只能在尘土飞扬的空地上席地而坐。
“家家户户土坯房,人畜混居愁断肠。跨越千山来挑水,好女莫嫁尖山郎。”有村民回忆道,这是尖山村脱贫前的真实写照。
在云南中烟对口帮扶下,尖山村开展了乡村容村貌整治行动。
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通过安居扶贫工程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2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794户,并配套排涝沟、入户道路硬化、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等,先后投入4.5万元修缮了尖山村清圆亭、小蒿排污管等公共设施。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条条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布朗族群众家中。
这个变化有多大?
“油灯变电灯,土房变阁楼,吃上自来水,用上水冲厕。”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尖山村乡亲们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尖山村的环境变了,尖山村群众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活垃圾要归放到垃圾点、房前屋后的卫生要维护打扫、家里养殖的猪羊要管理好……
“刚开始村支书和驻村书记给我们宣传要讲究卫生的时候我们都不在乎,都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了。后来他们带头搞卫生,我们才逐渐参与,现在村里的环境建的那么美,我们生活也便利,环境更要好好维护了。”杨吕富说。
在驻村工作队的倡导下,一支由村民组成的“人居环境提升队”建立起来了。
“这一段路是我管的,大家帮我看看,哪里还不干净。”尖山村村民陈学章笑着说。
在尖山村里,每段路的卫生都人居环境提升队的村民们主动承包,家家都会“比一比”谁打扫得更干净。
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了。
“在农闲的时候,傍晚的尖山村中央广场就是村里的‘CBD’,跳广场舞的、散步的、聊天的,可热闹了。”云南中烟营销中心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刘剑锋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广场的民族风情文化墙,上面印有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让党的政策“润物细无声”地走进百姓心中。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过去缺吃又少喝,如今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过去穿的粗布衣,如今品牌新时尚;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过去住在深山沟,如今搬进新楼房;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过去读书半路荒,如今求学国家帮;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过去大病无钱医,如今健康能保障。”在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入口处的墙体上,书写着“五谢共产党”的内容,抒发了布朗族群众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总支的共识!”刘剑锋说。
刘剑锋和村支书戴书记正在商量村里机耕路的后续建设
为了凝聚党员队伍,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总支通过主题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开展发展大讨论、政绩观大讨论、绿美家乡我有责等活动。确立了党总支书记是村“两委”头雁、驻村第一书记是驻村工作队头雁、村民小组长是群众头雁、党支部书记是党员头雁。
2023年,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党总支先后获“保山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施甸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刘剑锋给村里的挂包户送米,顺便了解一下最近的家庭情况
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示范带领下,随着一项项政策变成现实,在乡村干部入户时,常听到尖山村村民发自内心对党的感谢。
“东方红,太阳升……”尖山村村民安仲位弹唱着三弦,84岁的叔父安宏道在一边听着,眯着眼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这样的幸福生活,原来想都不敢想,如今却成了真的。有时候还会悄悄掐一下自己,告诉自己这不是梦。”
“‘五谢共产党’的标语写在村口醒目的位置,我们就是想让子孙后代知道,共产党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把布朗族人民从曾经的穷日子中扶起来的,让大家永远感谢共产党,永远跟党走”。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说。
“我要感谢共产党,党委、政府来帮扶,云南中烟来出资,发展产业走上路!走上路!走上路!我们住上新房子,改善基础和设施,云南中烟来帮助,布朗人民奔小康!奔小康!奔小康!”
这首由施甸县布朗族群众自编自唱的山歌,久久回荡在布朗山乡。
刘剑锋在合作社包米,准备送给村里的挂包户
尖山村的历史之变离不开云南中烟的对口帮扶,施甸县像尖山村一样被帮扶的村子有90个。云南中烟围绕建设成为布朗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创新的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将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在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聚居区,实施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七大工程。
入夜,村民围着篝火跳舞
可以预见的是,尖山村布朗山寨未来一片光明!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孟祝斌
图片: 孟祝斌
编辑:贺靖
审核:杨帆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