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界面新闻等
整理 | 九卦金融圈
11月27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再次入选,交通银行首次入选。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由金融稳定理事会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共同编制,从2011年起每年公布。入选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占有重要地位,与全球金融系统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名单中的银行都必须具备额外的抵御损失能力,根据组别不同有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名单组别共五组,分别适用1%、1.50%、2%、2.50%和3.50%的附加资本要求。
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共29家银行入选,数量上较2022年少了一家。与去年相比,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和裕信银行(UniCredit)被移出了名单,我国交通银行则首次入选。
此外,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在分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由第一档升至了第二档,同样从第一档升至第二档的还有瑞银集团(UBS)。
银行分为五个档次
名单将上榜银行分为五个档次,每个档次对应着不同的最低额外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分别要求附加资本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1%、1.5%、2%、2.5%及3.5%。
与2022年名单相比,第五档仍旧处于空缺状态;第四档银行为摩根大通银行;第三档银行为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汇丰银行三家。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相比,第二档银行变动较大,上榜银行数量由2022年的7家银行升至10家银行。此外,2023年名单中的第一档银行则由2022年的19家降为15家。
国有五大行资本补充还面临多少缺口?
另据JM金融曾仰琳的报道,界面新闻了解到,被评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意味着将面临更高的附加资本和总损失吸收能力(下称TLAC)监管要求。入选G-SIBs的商业银行,将根据其组别的不同,满足更高的资本要求,且需要在确定时间内额外满足TLAC的要求。G-SIBs共五组,组别数字越高,需要满足的资本要求越高。
交行需在2027年初满足TLAC监管要求
根据FSB及中国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2022年以前被认定的中国G-SIBs,即工农中建四大行,需分别在2025年及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TLAC/RWA,即TLAC规模占RWA的比重)不低于16%及18%的要求。
2022年1月1日之后被认定的银行,即交通银行,应当自被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满足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若按照被认定后次年1月1日开始推算,交通银行本次入选需在2027年1月1日满足TLAC第一阶段要求。
惠誉博华表示,本次新增入选名单及组别上升,将推升中国G-SIBs的TLAC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同时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和缓冲资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监管要求。即除分阶段满足16%和18%TLAC风险加权比例以外,还需额外满足储备资本(2.5%),逆周期资本(目前为0),G-SIB附加资本要求(第一组1%、第二组1.5%)。
图:G-SIBs资本情况(2023年9月末静态值) 来源:惠誉博华
惠誉博华进一步指出,综上,按照累加计算,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农业银行“TLAC/RWA”比例需分别在2025年和2028年初达到20%和22%,而交通银行该比例则需在2027年初达到19.5%。
标普全球评级认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地位将提升交通银行的国际声誉,但是也对这家中国银行带来了压力,未来三年里它必须筹集更多资本。“我们预计未来三年交通银行将面临约431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短缺。考虑到截至2023年6月底,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之间4.9个百分点的差距。”
资本补充还面临多少缺口?
惠誉博华指出,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积极配合政府实施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不过快速增长的信贷规模亦推升了风险加权资产(下称RWA)较快增长。由于RWA增速快于资本净额,使得2023年9月末四大行静态缺口较上年同期有所扩大。
据惠誉博华测算,动态缺口方面,在基准情景下(RWA增速8%)下,至2025年初第一阶段四大行整体TLAC缺口约为2.6万亿元,至2028年初第二阶段TLAC缺口约为7.9万亿元。但若四大行进一步严格控制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将增速维持在低位(6%),预计第一阶段缺口将缩窄至2.3万亿,补充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图:不同RWA增速假设下四大行合计总损失吸收能力缺口 来源:惠誉博华
至于交通银行,惠誉博华表示,由于该行刚入选G-SIB名单,拥有三年的缓冲期,从2023年9月末数据观察其存在约4000亿元的第一阶段静态缺口,但若考虑到未来3年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基准情景下其缺口约为7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曾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系统重要性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TLAC内部管理机制,制订中长期TLAC可达标计划,确保到2025年和2028年满足TLAC两个阶段的监管要求。同时,推动TLAC工具发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改善发行环境,拓宽投资者范围;鼓励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赴境外市场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
惠誉博华认为,外源性资本工具的发行仍将是补充TLAC缺口的最主要途径,伴随2025年时间窗口临近,在央行推动下,四大行有望自2024年起在境内及境外市场发行TLAC工具。
考虑到目前四大行资本水平已经远超中国监管机构及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TLAC工具受益于其相对传统资本工具靠前的偿付顺序和可能更低的发行成本,在未来几年或将替代一部分传统资本工具份额,传统资本工具的发行量或在大量TLAC工具发行后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