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前,刘备本已做到最好!可唯一的失误竟是错算了曹丕!

历史八卦局 2025-03-30 10:47:10

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的刘备,用最后一丝力气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这哪是临终夸人?分明是咬牙切齿的嘲讽!一个被《三国演义》塑造成“仁德之主”的皇帝,为何临死前还要给曹丕捅一刀?答案藏在四年前的夷陵之战——那场让蜀汉元气大伤的惨败背后,藏着一段被史书刻意模糊的真相:刘备的每一步棋都精打细算,唯独漏算了一个人的愚蠢。而这个人,正是曹丕。

一、刘备的“最优解”:一场必须打的仗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了成都。曹丕确实篡汉,但汉献帝刘协还活得好好的,在河北当山阳公。可刘备却一口咬定“汉帝已死”,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

这“章武”二字,可谓杀气腾腾——他要“彰显武力”,更要证明自己这个“汉室正统”不是花架子。

但问题来了:称帝后的第一仗,他为何不北伐篡汉的曹丕,反而东征盟友孙权?

事实上,刘备的选择堪称当时的最优解。

曹魏谋臣刘晔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

说白了,刘备必须用一场胜仗立威。

可为什么非打孙权不可?

二、打不过曹丕,还打不过你孙十万?

曹操生前搞过“汉中拆迁”,把人口全搬空了。刘备拿下汉中时,只剩空荡荡的山头,连北伐的粮草都凑不齐。

更惨的是,荆州丢了,蜀汉的北伐路线被彻底封死。

连曹魏群臣都嘲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打曹丕?连自己人都觉得蜀汉没这本事。

可东吴陆战能力有多差?

合肥城下,孙权被张辽八百骑兵追着砍,喜提“逍遥津马术冠军”称号,这事儿能让刘备笑到拍桌子。

更关键的是,孙权刚死了吕蒙、孙皎、蒋钦三大将,剩下陆逊、朱然等“小年轻”,在刘备眼里就是“菜鸟局”。

何况,孙权曾骂曹操是“汉贼”,转头却向曹丕称臣劝进,还偷袭关羽。刘备的东征,瞬间升级为“讨伐汉贼走狗”的正义之战。

——政治正确不能丢,而且这招够狠!既报私仇,又立大义,还能夺回荆州士人的民心。

北伐?刘备根本没得选。可孙权才是“软柿子” 。

所以,讨伐东吴,也并不都是“为兄弟报仇”那么简单。

三、唯一错算:曹丕的“中二病”

刘备真正的杀招,藏在暗处——他早和曹丕“暗送秋波”。

曹操刚死,他就派使者韩冉带着吊唁信和礼物去示好,试图稳住曹魏,避免两线作战。 按正常逻辑,曹丕该立刻收下橄榄枝,派使者回赠两车红枣核桃,双方心照不宣地瓜分东吴。

可这位文艺青年偏不!他不仅斩了蜀使,还骂刘备“因丧求好”,刘备被迫硬刚:“行,你不配合,老子自己打!”

而孙权则趁机一边向刘备求和,一边收留砍了张飞的叛将,转头又给曹丕呈上称臣表当“吴王”。

刘备傻傻的在秭归驻扎五个月,表面看是“拖延症”,实则不死心,在等两件事:

荆州士族响应(结果孙权治理太狠,没人敢动)

曹丕背刺东吴(结果曹丕忙着写诗)

但凡曹丕趁机捅孙权一刀,刘备早拿下江陵了!

火烧连营前,吴军试攻蜀营惨败。陆逊硬着头皮说:“我已找到破敌之法!”

结果一场东风,把刘备的“最优解”吹成了灰。

四、夷陵真相:刘备差点就赢了!

现代人总说“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但刘备的剧本里更惨——他选的“猪队友”竟是敌国皇帝曹丕!

夷陵之战最讽刺的真相是:刘备的战术原本可能成功,陆逊的胜利也带着赌命成分,蜀军连营看似分散,实为诱饵——只要曹丕攻吴,陆逊必然回援,刘备就能直取江陵。可惜曹丕一动不动,刘备的陷阱反成自杀。

刘晔曾拍着桌子劝曹丕:“吴亡则蜀孤,不出旬月必亡!”若曹丕采纳,魏军只需从淮南直插东吴腹地,孙权将面临“前有刘备十万大军,后有曹丕二十万铁骑”的绝境。

而曹丕却沉迷于孙权送来的歌功颂德表,甚至把孙权夸他文采的彩虹屁裱起来挂书房。更魔幻的是,当陆逊火烧连营时,曹丕在洛阳举办“建安文学沙龙”,与群臣讨论刘备的布阵:“连营七百里?这水平也配和我争天下?

”等他终于想起要出兵时,孙权早已回防,留给他的只剩江边烧烤的焦木炭。结果吴军主力击溃刘备后,转头就把曹丕的诏书当厕纸,连承诺的人质都没送。

刘备临终前听说曹丕伐吴失败,竟笑出了声:“这小子连捡漏都不会!

四、假如曹丕没犯病……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开个脑洞:

如果曹丕没犯病,夷陵之战至少有五种结局:

① 魏蜀瓜分东吴(最可能)

曹丕取江东六郡,刘备收荆州+交州,三国变双雄对峙。诸葛亮北伐时,或许能联合东吴残部组建“抗魏游击队”。

② 刘备单吃荆州(最现实)

曹丕虽未出兵,但陈兵淮南威慑孙权。陆逊被迫分兵防魏,刘备趁机突破夷陵防线,逼孙权割让南郡求和。

③ 孙权提前投降(最戏剧)

面对两线压力,孙权或效仿赤壁前旧事,向刘备痛哭:“都是吕蒙背刺,朕愿归还荆州、斩张达范强谢罪!”刘备若接受,孙刘联盟2.0版将更牢固——毕竟共同的敌人从曹操变成了曹丕。

④ 司马家提前出局(最颠覆)

若曹魏提前灭吴,司马懿失去淮南战场刷经验的机会,曹丕也不会早死前托孤给他。诸葛亮北伐时,或许直接对阵曹真、曹休等宗室将领,胜负尚未可知。

⑤ 三国变四国(最荒诞)

孙权被灭后,交州士燮、辽东公孙渊、凉州羌胡可能趁机独立。届时中原将上演“曹魏vs蜀汉vs新割据势力”的混战,五胡乱华或提前百年。

四、诸葛亮的沉默和曹丕必输的“性格密码”

诸葛亮全程沉默,不是他不想劝,而是劝不动。《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但刘备称帝后,荆州派(以诸葛亮为首)和益州派(以法正为首)彻底决裂。法正若活着,或许能拦住刘备。可他偏偏在伐吴前病死了——这成了诸葛亮毕生遗憾

而曹丕坐失良机的根源,藏在曹丕的成长阴影里。

作为“捡漏上位”的太子(长兄曹昂战死,弟弟曹冲早夭),他一生都在证明自己比曹操更“正统”。孙权精准戳中他的软肋——吹捧他文治胜过武帝,武功盖过文帝,甚至说“陛下诗文可比司马相如”。

这种精神按摩,让曹丕把孙权当知己,把刘备当土鳖。

更致命的是,曹丕有着“战略洁癖”。他无法忍受与“汉贼”刘备合作,哪怕这能换来一统江山。在他扭曲的价值观里,孙权是“乖巧的藩臣”,刘备是“造反的逆贼”——宁要面子上的胜利,不要实质性的利益。

五、结语:被低估的“章武”野心

刘备的夷陵之战,从来不是“为兄弟报仇”的儿戏。

他赌上了一切,要打通荆州命脉,重启《隆中对》战略。

唯一漏算的,是曹丕的“中二病”发作。

——这位“篡汉逆贼”宁可看刘备笑话,也不愿当渔翁。

难怪诸葛亮后来北伐时,永远把曹魏当死敌:

有些人,注定是战略局的“猪队友”。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3.《典略》《魏书》

声明:本页面所包含的视频、图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网站和电视剧《新三国》剧照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并在此声明无意侵占原视频的版权。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部分场景为增强可读性进行文学化处理,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细节或有演绎,主线绝对保真。看官请勿较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