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丢城关羽放曹都没事失街亭马谡被杀难道军规是为马谡制定的吗

历史八卦局 2025-03-31 08:37:00

罗贯中的“双标”艺术:张飞丢城、关羽放曹、马谡斩首,三国军规竟是“人治”游戏?读懂《三国演义》潜规则,才知诸葛亮才是“职场厚黑学”鼻祖

一、张飞醉酒丢徐州:刘备的“兄弟义气”为何凌驾于军法之上?

建安元年,张飞因醉酒鞭打曹豹,导致吕布偷袭徐州,刘备家眷被俘,基业尽毁。

按军法,张飞当斩;但刘备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轻飘飘揭过此罪。罗贯中在此处埋下一条暗线:军规的本质是“人治”,而非“法治”。

作为原始股东兼武力担当,张飞的莽撞恰是刘备需要的“白手套”。徐州丢了可以再抢,但失去张飞,刘备连“哭”的资本都没了。

徐州之失本质是刘备集团扩张过快的战略失误,张飞不过是替罪羊。但若严惩张飞,刘备“仁德”人设崩塌,团队凝聚力将瓦解。罗贯中借此事暗示:领导者的道德光环,需以牺牲规则为代价。

所以,如果张飞是打工仔,早被开除八百回;可惜他是合伙人,连董事会(刘备)都得哄着他犯错。

二、华容道关羽放曹:诸葛亮的“天象”是借口,权谋才是真相

赤壁战后,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明知他会放走曹操,却逼其立军令状。待关羽归来,诸葛亮佯装要斩,刘备求情后顺坡下驴。

此段不仅堪称全书最精妙的“职场PUA”案例,而且是诸葛亮的“一石三鸟”:

还人情:关羽欠曹操的恩情是定时炸弹,不如趁机了结。

立威:诸葛亮初出茅庐,需打压关羽的傲气。军令状是假,驯服“刺头”是真。

战略布局:曹操若死,北方大乱,东吴将独大,刘备再无喘息之机。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将“放曹”包装成天意,实为政治现实主义。

其次,关羽的“义绝”.是关羽的“免死金牌”,而背后的人设是刘备集团的核心IP,杀关羽等于自毁招牌。诸葛亮深谙此道,军令状不过是走个过场。

按《三国志》,曹操败退路线根本不经华容道,此段纯属罗贯中杜撰。但虚构的情节反而暴露了真实逻辑:规则只为小人物设立,大人物玩的是“人情江湖”。

况且关羽的军令状,本质是罗贯中发给读者的“免责声明”——你看,不是诸葛亮不杀,是刘备不让杀!

三、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残酷真相

街亭之败,马谡被斩。看似“执法如山”,实为诸葛亮的一场政治表演。 而如果用反常识解读,那就是马谡的“三重原罪”:

其一,身份尴尬:非元老嫡系,亦非荆州派核心,属可牺牲的“工具人”。 其二,立状踩雷:马谡主动立军令状,却无关羽的江湖地位,成了“背锅侠”。其三,权力洗牌:诸葛亮借机清洗反对派,巩固自身权威。

对此, 蜀汉高层心照不宣:而无人求情的“潜规则”足以说明,马谡之死是给北伐失败找替罪羊。求情?等于和诸葛亮唱反调。

按《三国志》,马谡实为下狱后病死,非被斩。罗贯中改写此段,只为凸显诸葛亮“法不容情”的形象。但细思极恐:同样立军令状,关张能活,马谡必死,只因后者没有“兄弟义气”的护身符。

就像职场上,领导说“按规矩办”,意思是“按我的规矩办”。

四、罗贯中的“厚黑密码”:为什么三国军规本质是“人治剧本”?

首先,罗贯中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规则为叙事服务,所以,张飞、关羽的“特权”,是为维护主角团魅力;马谡之死,则为制造悲剧张力。

再者,诸葛亮表面依法治国,实则精通“法家术势”。华容道逼关羽立状,街亭斩马谡,皆是“术”的体现。 一部三国演义,说到底是儒法合流的权谋美学:

当然,按照现代启示录解读。

领导力≠公平,而是平衡利益的艺术。 因此,职场生存法则:要么成为不可替代的“关羽”,要么别学马谡乱立军令状。

所以,对在大厂拧螺丝人的终极暴击的就是: 看《三国演义》别纠结“双标”,因为现实世界的规则,从来都是“灵活调整”。

结语:罗贯中的“人间清醒”

历史是胜利者的日记,规则是强者的工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未必真哭;罗贯中写此段时,恐怕在笑——笑读者天真,竟以为乱世中有公平。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