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上影演员戏好但人不红却敢冯喆喊冤敢替弱女子出头不该被忘记

平灵娱乐趣事 2024-11-28 10:06:47

关于老艺术家于明德的离世,并没有特别隆重的告别仪式,也没有媒体大肆报道,甚至连具体的离世日期都无人知晓。在上影厂演员剧团的档案里,只留下了简单的“已故”二字,就像他一生所扮演的那些配角一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最后的谢幕。

然而你们知道吗?这位老艺术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依然在为了艺术默默地付出。在他61岁那年,拍摄电视剧《海啸》的过程中,有一场景需要他饰演的老地主被高惠彬饰演的宫明山用枪打死。

那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导演提出了可以让替身来出演,镜头不会拍到脸。然而,倔强的于明德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自己躺在冰冷的地上拍摄半个多小时。

他对表演艺术的执着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做演员的,哪能光想着自己冷不冷?为了艺术的真实,必须亲力亲为。"

纵观他的演艺生涯,出演了数十部影视作品,然而大多数人却不能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在演员表上,他的名字总是靠后,有时候甚至连完整的名字都没有,只是简单的代号:邮递员、土匪头、老传达等等。

然而,他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

现在我翻看他曾经拍过的作品,那些鲜活的银幕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可他的离去,却像一阵风,悄无声息。

这种默默无闻的离场方式,恰如其人——低调、谦逊,从不多言多语。但正是这些艺术家,以一生的光阴,阐述了何为“艺术至上”,何为“敬业守责”,他们当得起我们的永久铭记。

真的,有时我们想想,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是否更应该记住那些用生命在演戏的老艺术家呢?

我们来聊聊于明德是如何把"龙套"演成"经典"的,配角也能成为主角!

还记得《鸡毛信》里跟在"歪嘴兵"后面耍宝的"黑狗甲"吗?尤其是"赶羊"和"找海娃"那两场戏,于明德愣是把一个反派龙套演得既搞笑又让人印象深刻。

那一脸的“无辜”与“惆怅”表情太绝了!尽管当时没有人记住他的名字,但这个角色却成了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上影厂,于明德有一个特别的外号,被称为"三房六客"专业户。"三房"指的是门房、茶房和帐房,而"六客"则包括了吃客、赌客、嫖客、掮客、说客和门客,这些都是各种龙套角色。

但正是这些‘小角色’,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每个都仿佛是活生生的人物,从生活中走出来一般。

1958年,是于明德演艺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导演黄佐临发现了他出色的演技,让他在《布谷鸟又叫了》中出演雷大汉一角。

于明德作为一个重要的配角,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封建思想农民从骂老婆到疼老婆的转变过程。他将自己的造型设计得“土到掉渣”,举止行为都非常符合江南农民的形象,连说话的腔调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但要论让人记忆最深刻的角色,一定是1982年《特殊身份的警官》中的刘三。那时的经典台词“赵处长,你可千万别开枪啊,我这上有老,下有小的......”那畏缩的神情配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将一个胆小怕事、却又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段表演在当时非常火爆,曾掀起一股模仿热潮,孩子们纷纷学他的腔调和动作。

于明德常说:"主角不好演,可以在众多的戏中找补。但配角不行,必须在有限的镜头里,将角色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展现出来。"

“这话真实在!配角演员哪有那么多机会反复修正?每个镜头都得做到精益求精才行。

于明德在电影《地下航线》中饰演陈稽查,在电影《沙漠追匪记》中饰演李玉根,在《在这块土地上》中出演龙套,在《日出》中出演配角,他的每个角色都很出彩,他告诉我们: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角色,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演技派"不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吗?真正的演员就是要靠实力来证明自己,用心刻画角色。

于明德艺术创作历程的起源,不得不回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3年4月28日,一个男孩在济南出世了,他的一生注定要与艺术结缘。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在上影厂中,有很多山东籍的演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华东革命大学文艺系的设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8年,那年于明德25岁,他选择投身于华东革命大学文工团。在那个物资十分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于明德是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

无论跳舞、扭秧歌、演歌剧还是说相声,他都能做到活灵活现,随时可以往任何地方搬。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就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正是那段“什么都能干”的经历,练就了他的一身好本事,为他以后的表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是关键的转折点。这一年,华东革命大学文工团、华东新旅歌舞剧团和上海青年文工团合并,形成了华东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

于明德和他的老战友们,例如冯笑、李镛、史久峰、曹铎、王禔、乔郅等人,被一起分配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可惜的是,于明德的外貌比较普通,不像他的战友冯笑那样,可以当一名"英俊小生"。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于明德的为人不得不提1969年那件事。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人们都学会了明哲保身,但于明德却是个"直肠子"。

那一年的六月,上影厂著名男演员冯喆的死讯被公布出来,当时许多人都对此表示沉默。然而,于明德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喊出:“冯喆是个大好人,他是被冤枉的!”这句话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敢说的。

再来说说他在化工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那会儿的事。平常和工友们打成一片的于明德,有一天突然就怒了。原因是他看到一个壮实的青年工人在打骂一个柔弱的女子。

演员在旁人看来,似乎是一个需要看别人脸色的职业,但于明德却不这么认为!即使已经到了离休的年龄,只要有导演找他,他都会马上答应。

例如1984年,上影厂厂长桑弧执导《邮缘》时,有个只有两个镜头的角色,其他演员都嫌戏份太少不愿意出演,但于明德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之后,女导演石晓华的《二十年后再相会》需要他扮演油漆工金连升,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甚至上影厂演员剧团的团长白穆打电话邀请他出演《长夜行》里只有一个镜头的伙夫,他都接受了。

尽管已经离休两年了,但他却依旧如年轻时一样,说演就演,并且从不讲条件。

任明德就是这样,演技棒但不是很受欢迎,但他有自己的坚持。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以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侠义",什么是"担当"。

上影厂的人提到于明德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的演技好,人品更是没得说,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提起他都带着笑意。

在片场,于明德无论面对多小的角色,都非常认真地琢磨,从不摆架子。有趣的是,在演员表上,他的角色名字经常是寥寥数字,甚至有些就叫"老李"、"老孟",有时候连名字都没有,只写个"邮递员"、"土匪头"。

于明德不在乎这些,他经常说:"只要角色有血有肉,观众记住了这个人物,就足够了。"

提及这样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在家里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女儿仅仅说了四个字:“我爸真好。”简简单单的评价,却道出了于明德作为父亲的温暖与慈爱。

这话说的实在,比那些用尽了文辞的形容词更温暖,更真诚。

于明德这个人,特别热爱学习。他认为,因为所演角色涵盖了众多行业,为了演好这些角色,必须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所以,这位老艺术家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不管演哪个角色,他都要先熟悉这个行当的各种门道,才能放心。

现在的娱乐圈,一个配角如果演得好,可能会一夜爆红。然而,于明德呢?几十年一直在那个并不起眼的位置上默默耕耘。

有人对他评说他不会来事儿,自然就一辈子都是配角。可他并不在意这些,而是关心如何把自己的角色演好。

他曾感慨,配角演员更加不易。主角即便演得不尽如人意,也有机会弥补,而配角镜头有限,必须做到一次到位。

这让人不禁感慨,像于明德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教会了我们敬业、坚持和担当,不该被遗忘。

0 阅读:11

平灵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