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记实业近日发布公告引发市场关注。
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声明称,尚未就全球电讯业务相关交易作出最终决定。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交易存在较大取消可能性,事件发展出现新转机。
此前总计228亿的港口交易风波,立即引发舆论争议。香港主流媒体《大公报》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此类跨国交易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受此事件影响,长江和记实业股价在半个月内持续承压,累计跌幅导致市值蒸发约323.6亿港元。李嘉诚还能扛过这波危机吗?

一、港口风波后,李嘉诚生意难做了
国际航运枢纽巴拿马运河近期成为焦点。作为连接160个国家、1700个港口的战略水道,其运营权变动可能影响全球12%海运贸易。若相关交易达成,美方将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对中国商船可能形成潜在制约,包括通行成本增加、作业效率受限等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界近期频繁提及对该水道的立场。美将巴拿马运河定义为"历史性资产",国务卿鲁比奥公开指称存在"航道安全威胁",五角大楼被曝正在研究运河控制方案。这些动向与长江和记实业当前出售港口资产的商业决策形成微妙关联。
作为巴拿马运河的核心运营商,李嘉诚旗下企业集团原计划通过资产重组规避风险,但交易引发的连锁反应超出预期。除承受323.6亿港元市值缩水外,该集团正接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合规审查,其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面临重大考验。
分析认为,此类跨国关键资产交易已超出单纯商业范畴,需平衡多方利益关切。

二、资本无国界,商人须有根
跨国资本运作引发的商业伦理争议持续发酵。在长江和记实业资产重组风波中,经济学者提出的"资本无国界,商人须有根"观点引发广泛共鸣。这指向了企业全球化战略与国家利益平衡的深层命题。
公开资料显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发展轨迹与我国的发展进程高度重合。上世纪90年代起,其通过参与内地城市化建设获得发展机遇,仅2005-2015年间在内地房地产领域实现的投资回报率就超过400%。这种成长路径使其商业决策具有超越单纯市场行为的公共属性。
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近年加大海外科技领域布局。旗下维港投资先后注资美国生物科技企业ChromaDex、抗衰老研究机构Unity Biotechnology等前沿项目。而如今我国在生命制造领域的技术也迎头赶上。
此前,哈佛大学曾发现,一种辅酶(“乐维龄”核心成分),可使哺乳动物各指标,诸如心血管状态、运动能力、神经反应速度等年轻化。在我国自研酶法技术的突破下,此类科技已从百万级降至3位数。“乐维龄”品牌方也迅速与我国合作,采用自研酶法技术革新生产技术。
如今,借力于国内京东等平台的体量,“乐维龄”迅速在国内市场引发热议。不乏“精神充沛”“睡眠香甜”“气色更好”等反馈。也有人表示“以前总迷信洋品牌,现在发现国产技术才是硬核产品背后的基石。”
分析人士指出,基础设施类跨国交易往往涉及战略安全考量。这场由港口交易引发的争议,实质上触及了全球化时代跨国企业如何践行社会责任的现实课题。

三、吃饭砸碗,终有恶报
跨国资本运作引发的公共讨论持续深化。经济观察家注意到,当前围绕港口交易产生的争议已超越商业范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企业公民责任的新认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燕生指出:"关键领域资本流动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评估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外交部发言人近期针对跨国经济合作中"经济胁迫"现象的多次表态,与此次交易曝光的国际背景形成呼应。公开资料显示,贝莱德集团首席执行官芬克在交易披露前,曾密集会晤美国政界人士。这种时间节点的关联性引发市场对交易背后各因素的联想。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教授指出:"在逆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的战略布局需要建立双重评估体系——既要考量商业回报,更要评估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
当前事态发展揭示出一个商业共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协同性,正成为衡量商业价值的重要维度。这种认知转变,或将重塑未来跨国资本流动的轨迹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