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全球裁员10%,也就是大约一万四千人要离开公司,虽然这个数字比之前媒体预测的20%少了一半,但特斯拉的股价还是应声而落。
伴随特斯拉裁员的是,原本特斯拉最大的盟友,美国租车巨头赫兹宣布放弃所有的电动车,而原本致力于新能源转型,四处修充电站的石油巨头们,也纷纷放慢甚至中止充电桩的建设。
为什么中国电动车风生水起,而美国电动车市场却没了后劲儿?
一个华裔特斯拉车主给我讲了一些原来不曾细想的问题。
他告诉我,电动车车主最为焦虑的其实还不是续航的问题,其实是修车。
他的特斯拉几个月前挡风玻璃碎裂,如果仅仅是比其他车辆的挡风玻璃贵一倍多,他也就忍了,可关键是修理的时间非常漫长。他的车从预约到送修,再到修理完毕竟然花费了三周半的时间。
4S店告诉他,一方面是前一段时间店内挡风玻璃用完,需要从厂家调货;另一方面是最近修车的用户比较多,因为电动车的特殊性,一般的修理厂不能修,订单都汇集在这里,造成了排队的现象比较严重。
原本那哥们还准备把后视镜处的异响检查一下,看这架势还是凑活着开吧。
那个华裔特斯拉车主感叹,当初排队等着提车时绝对没想到,修车时排的队更长。
华裔特斯拉车主还告诉我,其实在美国,华人买电动车的比例肯定远远高于白人。原因其实很简单,华人比较在乎车的日常使用成本,觉得电动车比油车更省,特别是油价猛涨的那段时间。
美国人则不同,他们买电动车安全是受到舆论的蛊惑,有的是为了新鲜感,有的是为了科技感,有的纯粹是钟情于品牌,甚至还有不少真的是因为环保理念。而因为电动车省钱而购买的消费者其实并不多。
正因为这个原因,一旦商品出现了服务上瑕疵,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感受,马上就会被市场所抛弃。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决定了电动车在美国依旧是一种小众消费,未来可能也是。
从消费习惯分析美国电动车销售后继乏力,当然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但华裔车主的分析多少有点隔靴搔痒。
要我说真正的问题还是成本。自从美国电动车进入市场,就是和美国政府的能源补贴紧密结合。美国人有可能忽略日常使用的成本问题,但他们不会忽略购车时的补贴。电动车的价格如果远远高于燃油车,那么还有多少人买?
不幸的是,美国制造业并没有因为政府补贴产生的销售增量,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至于成本为什么降不下来,和制造业空心化有关,说白了,美国电动车无法完成自己的全产业链,受制于人,也受制于物流仓储运输成本。
美国政府一旦因为欠债太多,补贴不起,这就会直接造成销售的垮塌式下降。
美国对于中国产能的焦虑也来源于此,总不能中国有优势的制造业领域政府都用给本土企业补贴来对抗吧?家底再厚,也架不住长期消耗。
可给中国制造增加关税也不是长期可行的办法,这只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让通胀变得无法控制,却无法刺激本土制造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老实说,高成本产能的问题比过剩产能的问题更无解。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电动车品牌既打不过中国品牌,也打不过燃油车品牌,败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