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法,整劲为魂!快速练出整劲的关键

顺江聊武术 2024-12-14 20:50:54

前后左右上下齐发劲,一身同时备五弓。整劲或整体力的原理极简单,数年不窥门径者,皆因原理不明,或抱极神秘的观念从最复杂的理论及方法入手。整体力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利用人身五弓把全身各部份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整劲。

根据这个原理,以套路练,需要数年纯功,但如果以正确的站桩作為最初练习的方法,皆可在数月内练成整体力。有了整体力,才能达到形意拳的手足相顾,步到人翻;才能达到太极拳的一动无有不动,週身一贯,筋肉若一。

手足共四弓加上主弓(身弓),为人身五弓。手弓----腕指和肩背(大椎穴)为弓稍,肱(肘)为弓把,足弓----趾腕和胯为弓稍,膝为弓把。身弓----头和尾閭为弓稍,腰(命门穴)为弓把。假若五弓的弓把和弓稍同时快速地往外张、肌肉放松,不可用意收紧,便为爆发力。弓把的张力较大便为横向及内向发劲。弓稍的张力较大,便为前向发力。若同时发声便为试声。

若以发声为主导,便是以试声为入门的练习方法。假若五弓的弓把和弓稍慢慢地柔和地同时外张,全身肌肉保持放松,便感到动乎不得不止,以「弓把的张力较大」及「弓稍的张力较大」,交替连续练习,便为试力。初练时不要快,要慢慢地感觉身体各部是否同步整齐,这便是「慢优于快,缓胜于急」。

初练时动作的幅度不要大,只求身体各部份同步及匀称,这便是「大动不如小动」。假若外形不动,保持正确的肩架,全身肌肉放松,单用意想象五弓的弓把及弓稍外张,便可感到「形松意紧」,要连续放松全身肌肉,便要交替想象「弓稍的张力较大」及「弓把的张力较大」。

这样便可感到「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的感觉,这便是「不动才是生生不以的动」的站桩训练。若认为上述方法太简单,和传统练法不同,离经叛道,为正统之所不容。亦可采用正宗练习方法。先练外形不动的站桩、再练微动的试力,以至大动的试力,最后才练习爆发力及试声。正统的练习方法,先练站桩。站桩的核心不是意念,而是身法。身法正,才能生成内劲,所谓身正则气顺。形正之后才能着手意念的训练。

意念有很多种方法,为锦上添花之法。可以集中在想像双手环抱一个气球,慢慢地胀大然后再慢慢地收缩,并同时体会身体各部份与气球接触(手足身面)的感觉。肌肉保持放松,形体不动,但气球无论在胀缩时都和身体各部份保持接触。只是感到气球与身体各部接触面的压力微微及慢慢地增减。要点在于身体各接触面同时等量,这便是「意在身外守中」。

若各部份的感觉有先后强弱之分别,便是不整。若足部内侧或其他任何局部感觉不明显也是不整。若各部感觉同时完备便可以开始练习随气球胀缩形体作微微活动,这便是试力。由微动至大动,练至身体各部感觉完满及同步(同一时间),便可以开始练习爆发力。爆发力的意念只是气球在一瞬间同时向四方八面爆发。如有良师益友,一同练习、互相检讨,从站桩、试力到爆发力这几个阶段可在数月内完成。

整体力或称整劲的练习,也可以从试力(或称争力)开始,先从局部的争力开始,再练二争力,最后再把身体各部份的争力通连在一起便是整体力。如右手指腕向前,肘部向横(或斜外下)、肩背及大椎穴向后,便是右手手部的局部试力。正确地练习局部试力,在动作时便会感到阻力感(这阻力感只是物理现象,与气功无关。慨括来说阻力感与气功并无绝对的关係。)或头顶向上,命门穴向后,尾閭向下便是身体局部的争力。

右膝向前,右胯及右踝向后,右足掌向前下,便是右足的足部局部试力。双手互争,手与足争,或足与身争便是二争。练习全身通连的争力很多人往往不能上下通连,手部与足部很难配合。通连的要诀在足与身争,手部争力的练习、因为包括了大椎穴所以自然很容易和身体部份的争力结合。足与身争的要点在膝与胯争,如右膝与左胯。身体的争力把手与足的争力通连起来便是整劲。整劲或整体力的练习、各师各法、书不胜书。

若练习上述极简单的方法,已可在数月内练成整体一贯(整体程度估约百份之九十五以上)。若练习三体式桩功,则可数日之内练成,只是三体式桩功非常精妙,没有明师在旁指点,非常容易练错。 

整劲(或部份人称为内劲)并不神秘,只是内家拳发劲的方法或发劲的技巧,也只能代表内劲的部份内涵。进一步增强发劲。力量的关键在怎样把整体力与大地通连。把整体与大地通连才能到达「打人犹如雷震地,消息全凭后足蹬」的中级阶段。

0 阅读:3

顺江聊武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