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取AED车窗被砸,车主开心背后有深意

南都N视频 2025-02-10 08:30:47

街谈

爱车的玻璃被砸了,车主叶先生却很开心,觉得值得和欣慰,这是怎么一回事?最近,广州一小区有人因为父亲深夜突发心梗急需救助,联系120后,医生建议就近寻找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急救,当事人发动亲友到楼下看有没有配备AED的车,发现叶先生的车配备后,遂根据车上留的手机号码多次电联,由于电话没接通,便根据车上“紧急情况,可破窗使用”的提示,砸窗取走了设备。

评论区里,网友纷纷点赞叶先生有大爱、有大格局,叶先生也确实担得起这些赞誉。他之所以花费1.2万购置AED,是因为父母曾突发疾病被邻居救助,他听从邻居建议便配备了一台AED。出于最大化利用AED的价值、帮助更多人的想法,他把AED放在车上,并在车后窗贴上了“车内配有AED”等字样的标识。按叶先生的想法,一旦开车出去,有需要的人看到后会主动拦停,这样救人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

经咨询修理厂,叶先生修车大概的费用为1000元。事后,砸车当事人已经联系了叶先生,表示会承担相应的维修费用。对此,叶先生表现得很大度,“对方父亲如果平安无事,那么我的这点损失真是一点都无所谓”。在他看来,自己买的AED能真正派上用场,也发挥出了它的最大价值和作用。

作为一种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AED在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内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也被誉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从网友留言来看,现实中有不少人因为心脏骤停而去世,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配备AED的必要性和价值。在提高AED的覆盖率和可及性方面,如叶先生这般的个体努力当然值得尊敬与赞赏,但除此之外,更需要思考还可以做哪些努力。

配置AED,政府责无旁贷。有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每10万人拥有AED的数量超过300台,而我国仅有几台,不仅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倡导的团体标准“建议每10万人配置100至200台”也相距甚远。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发文,鼓励各地在公共场所配置AED,但缺乏强有力的举措。不少国家已在相关法律中强制规定,地铁、酒店等公共场所必须配备AED。显然,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推广AED,产品自身的改进也至关重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产品价格,无疑能进一步开拓市场。早期一台AED的价格普遍在2万至3万元,现在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便宜一点的也在1万元左右。上述新闻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坦言自己的公司正在努力研发,争取将AED的价格打下来,做到1000元左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更多的人自然可以轻松拥有AED,无疑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当然,如果有企业做出这样的努力,政府部门也理当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

短期看,在推进AED相关的公益行动方面,社会组织可以更有担当。比如在深圳壹基金的支持下,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做了一个“移动AED车队”的项目,公开招募社会应急车主,为热心且有急救能力的志愿者免费配备车载AED或便携式AED,以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叶先生的团队版,而且不用“自带干粮”,而是由公益组织捐献AED。

回归到每个人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小区、城中村、工业园宿舍楼或哪种形态,是否可以逐步推动每个居住区至少配备一台AED?这当然是理想的结果,但这种需求也很合理。毕竟,只有AED“救”在身边,才能在最黄金的时段发挥作用,发病的人才能多一分转危为安的希望。 □胡一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