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同道”的涵义

昆仑云曦 2024-09-19 16:39:09

老子《德道经》:“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老子是大唯物主义观察分析万事万物,是客观地、包容地、平等地、耐心地、灵动地观察分析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现象与规律。

在交流过程中,有的人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同时他自己心里边儿其实已经预设好了他自己认可的某一个答案和标准。然后当我回答的时候,如果我的标准和答案和他的预设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他就很不满意,然后把我的那些他本来可以认可的部分也抛弃掉了,也屏蔽掉了。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察分析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期望与他人坚持的标准不一致时,会感到混乱和矛盾,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维持对自己的稳定和准确的了解。

老子的《德道经》不仅教导我们以包容、耐心和平等的心态去观察和分析客观存在的现象与规律,也教导我们避免因预设的标准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多样性。

老子所说的“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只有当我们与“德”相一致时,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道”。

实践老子的“同于德者,道亦得之”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道德行为:老子《德道经》“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意味着与德性一致的人会得到德性的回报,而那些不符合德性的,最终也会背离道德而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善良、宽容等。通过这些具体的道德行为来体现和践行德性。

以身作则:借助榜样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在自己的言行中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标准,并以此影响周围的人。

内在与外在结合:朱熹说过:“德者,得之于心,如得这孝之德在自家心理。行出来方见,这便是行。”道德不仅是内心的修养,还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内心的道德信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顺应自然规律:老子强调希言自然,认为有形有相的天地尚不能久,何况是人呢?因此,我们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也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因过度的贪欲违背自然法则。少私而寡欲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持续自我反思:道德行为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修正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