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逃命多次将儿女踢下车,舍命救孩子的车夫,成为西汉大赢家

迷途羔羊归巢处 2025-02-04 14:15:03

【前言】

冷血的君主真的能够夺得天下吗?

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对儒生大肆屠戮,典籍也遭焚毁,百姓苦不堪言。秦二世登基后,偏听赵高的话,施行残暴的统治,最终致使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奋起抗争。各路诸侯眼见朝廷混乱不堪,也纷纷起兵响应。

在那时候,前期楚国的后人项羽以及楚国宗室的刘邦是最为显眼的。当时,人们的心思都在发生变化,天下的形势,秦朝已经没办法压制住了。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并非开国君主的人,究竟谁能够最终登上皇位,成为九五之尊,掌控这个混乱的世道呢?

【一、生死关头,刘邦亲踢子女下车】

公元前 205 年,刘邦领着 56 万的联军,成功拿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这让他的声势变得极为浩大。然而,在彭城沉浸于胜利喜悦之时,军队的心思变得松散了,结果被猛然赶来的项羽所率的三万轻骑兵给打得七零八落。刘邦只得匆忙逃跑,心里那是懊悔万分啊。

他让心腹夏侯婴赶紧驾车快跑,当经过沛县的时候,刘邦居然发现自己的儿女刘盈和鲁元也在四处奔逃。身为父亲,他理应上前相认,把孩子接到车上,一起摆脱困境。然而刘邦这人冷酷无情,在赶路的时候,为了能让马车跑得更快些,他竟然多次把两个年幼的孩子从车上踹下去,完全不管不顾!

“娃们啊,爹是打心眼里疼你们,可这会儿保命要紧呐,只能先让你们下车啦。”刘邦一脸平静地说道。

夏侯婴实在于心不忍,一次又一次地把那两名孩子救起并放回车上。刘邦气急败坏,放狠话说要取夏侯婴性命,那语气凶得吓人,连夏侯婴都不由得心生惧意。然而,极为孝顺的夏侯婴,铁了心要护住这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哪怕自己或许会为此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因着夏侯婴那满心的敬仰与追随之情,车伍总算摆脱了敌军的追击,顺利抵达丰邑。刘邦被救之后,虽说对夏侯婴违背自己的命令有些不高兴,可也清楚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于是就把祈阳当作食邑赏赐给夏侯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刘邦这人足智多谋,做事也特别精明,他深知此次失败的教训极为深刻。刘邦觉得,是自己轻视了项羽的能耐,错判了局势,这才在彭城贪图享乐时,被对方突如其来的反攻弄得狼狈不堪。与此同时,刘邦也清楚,若想夺得最终的天下之主的位置,自己得进一步提升军事指挥的水平,挑选出能够长久合作的亲信大臣,以此来强化自己的统治根基。

虽说逃亡这事儿多少对形象有点影响,可也让刘邦看清楚了夏侯婴的忠心耿耿、毫无私心。这位车夫坚决要保护好刘邦的亲生孩子,实在是令人感动不已。刘邦明白得训练一支能为自己拼命的亲信军队,像夏侯婴这种既有仁爱之心,驾车技术又好的人,肯定是很难得的。所以,给夏侯婴封赏食邑,就是为了能让他继续为自己卖力。

【二、称帝之后,刘邦对救孩子的夏侯婴封官逐渐】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垓下之战中将项羽打败,进而一统天下,创立了汉朝,他便是汉高祖。紧接着,他对功臣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而在这些功臣当中,他最为宠信的当属夏侯婴。

刘邦回想起年前那档子事儿,夏侯婴不顾自己的威吓,硬是把两个孩子给救了下来。他不由得心生一番慨叹:要是当日夏侯婴没那么疼惜孩子,自己的亲骨肉怕是早就在外丢了性命,那还能有如今这帝王霸业呢?

那他先是把夏侯婴封为辅国大将军,没过多久,又给他加封为汝阴侯,这夏侯婴的食邑多达六千九百户呢,在众多功臣里面那可是相当显眼。到了平定诸侯叛乱的时候,刘邦对夏侯婴更是器重得很,干脆直接让他当大司马,还命令他率领军队去打仗。

夏侯婴于诸多征战里发挥出彩,那训练有素的禁卫军已然变成汉王朝的坚实支柱。而夏侯婴其本人也慢慢变成刘邦最为关键的心腹之人,能够参与到朝政的关键大事之中。

刘邦渐渐明白,想要让这个刚刚建立的帝国稳固下来,单靠武力根本不行,得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赢得百姓的心才行。所以呢,他常常向夏侯婴请教政事方面的问题,努力整治政务中的腐败现象,强化中央的权力,这样一来,他的皇权也就变得更加牢固了。

刘邦晚年卧病在榻,念及夏侯婴的救命之情,感激之泪不禁潸然而下。他深知,一个君王倘若连自己的亲生子女都能舍弃,又怎能做到关爱百姓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呢?日后汉朝若要长久安稳,务必要健全法制,使百姓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他期盼夏侯婴往后能辅佐太子,将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视为重中之重。

【三、刘盈继位为惠帝,亦重用救过自己的夏侯婴】

公元前 195 年,刘邦离世,他的儿子刘盈登上皇位,成为汉惠帝。好些年前,汉惠帝曾被自己的亲爹刘邦从车上踹下去过,如今他回想起夏侯婴对自己的救命之情,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当下就把夏侯婴封为太尉,还赏给其位于皇宫北面的一处上等丰厚的宅院,为的是能让夏侯婴随时在自己身边伺候着。刘盈常常琢磨,要不是夏侯婴拼死把自己救下来,自己压根就活不到现在,更别提成什么天子了!

惠帝心中颇多感慨,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是一个君主缺少了仁爱之心,那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祸。随后,他奋发图强,用心听取夏侯婴的建议,着力减轻百姓的赋税压力,稳固边疆局势,让老百姓的生活渐渐好起来。

夏侯婴领受辅政之命,心里清楚刘邦晚年的心愿,于是愈发重视施行仁政、关爱百姓的办法。他向惠帝提议,要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还要多多到全国各处巡视,以便知晓民间的情况。惠帝全都予以采纳,还让夏侯婴全面负责选拔贤能之人的工作,以此保证朝廷政治清明。

受夏侯婴的影响,惠帝渐渐展现出仁厚的品性。他减轻刑罚,鼓励农耕,任用贤能之臣,让国家慢慢步入正轨。惠帝还一直告诫自己,得报答夏侯婴的赏识之情,认为用仁德使人信服才是国家长久安稳的办法。

惠帝逝世后,夏侯婴仍旧深受吕太后与汉文帝的器重,最后得以高寿善终。他在西汉初年是极为受敬重的大臣之一,功劳极大,其子孙也享尽荣华富贵,地位显赫。而他所有荣耀的开端,便是他年轻时怀着那份仁爱之心,救下了君王的子女。

【四、冷血也会被温暖融化,刘邦终成一代明君】

刘邦这人城府深得很,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啥手段都使得出来。他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亲骨肉,这足以表明他的心肠有多冷酷。不过呢,好在有夏侯婴,他对那两个孩子是真心关怀,这才温暖了刘邦那早已冰冷的心,也让刘邦明白,一个想要匡扶天下的君王,得有仁慈宽厚、爱护百姓的一面,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长久安定的繁荣时代。

刘邦把夏侯婴当作心腹来重用,从这一系列举动中,可以看出他不再像以前那般冷血,而是变得温暖且更加理性了。他不但对夏侯婴的救命之恩予以回报,还渐渐完善了法制,努力治理国家,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裕,使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刘盈身为继承人,也深受夏侯婴仁爱精神的影响,成为了一位贤德圣明的君主。这般来看,在生死攸关之际的一个念头转变,竟然造就了开创一代盛世安宁的机遇。夏侯婴施行仁政、关爱百姓,感染了刘邦与刘盈,让他们从冷酷无情变得贤明有道,最终也促使汉朝从战乱不断迈向繁荣强盛。要知道,有时候,爱心所蕴含的温暖力量,是能够超越权力和富贵的。

在建立汉王朝的路途上,刘邦遭遇了诸多性命攸关的艰难险阻,而彭城之败无疑是让他印象最为深刻、教训最为惨痛的一次。这场原本被认为胜券在握的联军作战,最终却落得个惨败的结局。无奈之下,刘邦只得匆忙逃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过呢,每到生死攸关的时刻,往往会出现转机。刘邦很凑巧地碰到了夏侯婴以及自己的亲生孩子。在这个时候,一个念头的不同,导致了日后彼此命运的天差地别。要是刘邦执意扔下孩子不管,自顾自地走了,那夏侯婴也只能自己想办法逃命,刘盈和鲁元这两条命多半就保不住了。这样一来,这三个人最后都得死,那汉王朝的开创就得落到别人手里了。

不过呢,刘邦到底还是有身为父亲的那一丝柔情,夏侯婴也是满心的仁爱百姓、关爱万物。最后他俩在危急关头互相救助,这才让大家都逃过了一劫。这份温暖把刘邦内心的冰冷给消融了,让他从一个只追求成功的人,转变成了一个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的贤明君主。

刘邦登上高位、手握重权之后,并未忘却夏侯婴对他的赏识与帮助。他将内心的感激,转化为对夏侯婴的厚待,让夏侯婴成为了汉初的重要功臣,有力地协助汉室治理天下。

刘盈乃是汉高祖尚存于世的嫡子,他继承了父亲力求治国图强的理念。刘盈对夏侯婴的赏识与厚待,使夏侯婴能够长久地参与到朝政之中,且建树颇多。这着实表明了作为一名君王,只有拥有宽厚仁慈的胸怀,方可实现国家昌盛、百姓安宁的治国之道。

【结语】

在汉初的功臣里面,像萧何曾在昌邑争雄,陈平无奈剖腹以证清白,周勃无功却受封,他们和夏侯婴都各有特点。而夏侯婴呢,他两次救主,不仅挽救了君主的生命,还对君主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正因如此,他最终获得了长久且显著的地位。

夏侯婴能够拥有精彩纷呈的一生,那是因为在一个关键时刻,他做出了充满仁德的举动。这就完全表明了,爱心的力量能够让冰冷变得温暖,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