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汉末年,朝堂政事腐朽不堪,皇帝更换频繁,致使国家元气大伤。在这混乱的世道中,不但出现了官员贪腐的现象和百姓的起义,而且还造就了不少心怀壮志的英雄豪杰。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原本是汉朝的宗室或者地方豪强,凭借着家族背景和自身实力,渐渐萌生了夺取天下的宏大志向。刘备就是这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这位汉朝宗室的后人,在求学时便胸怀大志,之后不择手段,甚至背叛诸侯,最终得偿所愿,创立了属于他自己的政权。虽说他一生的拼搏貌似是为了复兴汉室,然而他的野心实则早已暗暗涌动。那么刘备到底是怎样借助各种手段来达成自己的野心,又是怎样在儿子的名字里表露自己的心思的呢?咱们一起来瞧瞧。
【少年刘备,野心初现】
公元 184 年,十七岁的刘备迈进了乡里首屈一指的学校念书。那会儿,黄巾起义爆发,整个天下陷入混乱之中。刘备头脑聪明,没多久就参透了这乱世纷争的实质。他心心念念着要重振刘氏王朝,让汉室重新焕发光芒。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刘备没办法招募兵马。
这会儿,刘备结识了几个志向相同的伙伴,当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张飞与关羽。张飞这人性格直来直去,关羽呢,既讲信用又特别重情义。这三人很快就意气相投,结为了生死之交。刘备向他俩表明了自己想在这乱世里干出一番大事业的远大抱负,也得到了他们的拥护。三兄弟迅速展开行动,张飞主管武力方面,关羽负责提供钱财上的支持,刘备则进行战略部署,慢慢地聚拢了一批诸如潦倒的汉室宗亲以及逃兵之类的人。
接下来的几年里,三兄弟到处打仗,接连投靠了不少地方的强大势力,只不过都是相互利用罢了。刘备慢慢地积攒起了自己的力量,夺取天下的雄心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个阶段,刘备的行事方式虽然多变,可他的志向一直都没有改变。他身边还出现了不少事情,像是碰到了有才能的诸葛亮,还有曹操对张飞的追击等等,但刘备一直坚定着要夺得天下的念头。
据那时一位跟刘备熟识的书生讲,就算是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刘备也丝毫没有丢掉自己的壮志雄心。他那对夺得天下的强烈渴望,既让人钦佩不已,又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感。不得不说,恰是这份坚定不移的野心,助力刘备闯过重重难关,最后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191 年,董卓独揽大权,各路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刘备也投身其中,虽说对外宣称是要为汉室铲除奸贼,可实际上是想借此获取战功。其后,董卓迁都到长安,刘备就带领军队攻克了许都,并自己担任徐州牧。紧接着,他派遣关羽前往江东,顺利地将孙策拉拢过来,从而得到了军资方面的援助。待到孙策离世后,刘备再次与吴国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将曹操打败。
赤壁大战获胜后,刘备占着荆州不肯还给孙权,顺利地给自己打下了一块根据地。这时候,他的勃勃野心已然表露无遗。眼瞅着双方就要彻底闹掰,诸葛亮代表刘备前往东吴,反复劝说孙权在表面上做出退让,实际则是暗暗探查敌方情况。最后,诸葛亮施了个美人计,暂且缓和了东吴和蜀汉之间的矛盾,替刘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在荆州抓紧操练军队,热火朝天地准备着下一步去攻取益州。等到孙刘结盟的幌子被揭穿时,他已经完成了战略安排,野心又一次得以实现。
【建国在即,刘备野心暴露无遗】
211 年,刘备成功拿下益州后,自封为汉中王,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开启了北伐中原的征程。第二年,曹操迫使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他,由此建立了魏国。而刘备借此机会,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之为蜀汉。
214 年,关羽于襄樊之战中失利遭擒,刘备为此震怒不已,亲自统领大军向北征伐,结果却被魏军打败。这场战役落败后,刘备那想要夺取天下的野心彻底显现出来,再也不加以遮掩。据一位曾随刘备出征的老兵讲,在此次战役前,刘备士气爆棚,连着好多天都高声呼喊着北伐之事,仿佛中原已然被他稳稳掌控在手中。然而兵败以后,他整夜难以入睡,哀叹自己这辈子恐怕没希望统一江山了。从刘备的这些反应便能知晓,他内心所追求的,便是夺得整个天下,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
215 年,丞相诸葛亮提议刘备将皇位传给太子刘禅,以此来笼络人心。刘备依言而行,然而他对自己的儿子并不放心,只是想借其来稳固自身的统治。在刘备眼中,儿子刘禅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难以担当重任,而臣民们对此也心知肚明。不过,出于忠诚之心,臣民们在表面上对新主刘禅依旧以礼相待。
223 年,在刘备离世之前,他的野心膨胀到了极点。他全然不顾他人的劝谏,坚决要展开北伐,妄图一下子就把曹魏给攻灭,从而一统天下。尽管最终落得个兵败身死的结局,然而刘备在临终前,通过一种极其巧妙的办法把自己的野心传递给了后代子孙,那便是他给自己四个儿子所取的名字。
刘备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老大刘封,老二刘禅,老三刘永,老四刘理。这哥儿四个的名字凑一块儿,那就是“封禅永理”。啥叫封禅呢?就是说接受封赏,能够称王称霸;那永理呢,则表示永远都正确、合理。
刘备将他一生追求权力地位的想法,借由这四个儿子的名字加以表达,认为自己的夺权夺位是理所当然的。这一方面彰显出他那颇为狂妄的野心,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的雄才伟略。在那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乱世之中,能够利用文字的巧妙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由此可见,刘备着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刘备的这般作为,给日后他儿子们的行事风格奠定了基础。刘封不听从诸葛亮的提议,导致关羽被擒,刘备为此大发雷霆,最终将刘封赐死。刘禅登上皇位后,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帝,全靠诸葛亮的扶持。刘永后来和刘禅闹掰,也是因为对权力的争夺。刘备借儿子的名字展露自己的野心,事实上也促使他们日后为了权力互相争斗。这足以表明,刘备的野心不仅左右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在他的子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结语】
刘备这辈子啊,那可真是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他虽说有着王室的出身,可家里的境况却没落了。一直到三十好几,刘备才慢慢地积攒起了名声和力量。不过呢,一旦他开始踏上征程,那就是稳扎稳打,最后总算成功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刘备嘴上说着“兴汉扫虏”,可实际上心里想的是称帝为王。他很会把自己的野心藏起来,不过在某些时候也不会加以掩饰。特别是在建立国家之后,刘备的野心更是暴露无遗。他不顾一切地向北征伐中原,一心想要统一天下。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但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上,还是能看出他的志向。
得说,刘备那满心的野心对他的一辈子都影响挺大。他那种对权力极度渴求的心思,促使他不停地努力拼搏,最后才打下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地盘。然而,也正是这股野心,使得他压根儿不满足当下的情况,一门心思地非要把整个天下都给征服了。
不管咋说,刘备这辈子跟野心那可是没啥矛盾。恰恰是他对权力那种特别强烈的渴求,促使着他使劲往前冲,最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刘备的野心,那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也让这位传奇的君主立下了非凡的功绩。他借由给自己儿子取的名字,把这份野心传递给了后代,产生的影响很是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