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粟裕立了一等功。”这是毛泽东对粟裕的最高评价,这场战役也是他光辉一生战功的缩影。
但邓小平在晚年时候却表示,当时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我和陈毅而非粟裕,但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却都是他。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认为粟裕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他在战役中做出了什么贡献?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伤亡最多的一场,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这场战役最开始就是粟裕提出的,当时国内的局势对国民党十分不好,他们决定向华东和华中进行围剿战略。
可见国民党依旧不死心,哪怕现在已经占了下风,还是决定继续进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军也不甘示弱,立刻做出了反击。
粟裕提出的建议是以围歼黄百韬兵团为目的,在徐州至海州一线作战,这样能更好的把国民党军进行围剿。
这场战役我军成功的把国民党军逼到了长江边,给了国民党军一个很大的打击。
当时解放军战士成功攻克了济南,正处在兴奋当中时,粟裕却在思考下一步要怎么办,这时他致电了中央,表示现在趁热打铁,立刻开启淮海战役。
这样一来不仅能鼓舞战士们士气,还能尽快的推动国内的安定。
而粟裕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已经接连败退,再加上我军战士刚刚打了一场胜仗,如果能再赢一场关键性的胜利,这对国内的形势也有利。
1948年,在中央谨慎的考虑下,粟裕受到了回复,淮海战役就此打响。
这场战役是粟裕提出来的,他自然也参与到了其中,除此之外还有邓小平、刘伯承等人,都开始为这场战役做出准备。
●○以少胜多○●
做出决定之后,中央原本的决定是让陈毅和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四个纵队,去攻克郑州、开封等地。
因为陈毅作为华野司令和中野副司令,而他和邓小平合作了很多次,两人的配合十分默契,所以派他们两人去是最好的。
但粟裕认为这样并不能最大的发挥优势,他想的是把这两支队伍合并,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各取所长。
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因为淮海战役就是粟裕提出的,现在他再次展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粟裕虽然有战神之称,但面对如此复杂的淮海战役,他也很难进行抉择,一方面要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时也要保证战争的胜利。
当时邓小平作为书记的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并且给予了粟裕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这样的信任让粟裕也增强了信心。
而粟裕虽然身处后方,但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前方的战士们,得到反馈后也会第一时间进行作战计划的调整。
不管是之前的“小淮海战役”还是发展成后面的淮海战役,全都是粟裕一人提供的战略思想,同时他也会及时向中央汇报情况,毛主席也会根据前方的情况来做出调整。
淮海战役我军一共派出了60万兵力,经过两个多月的殊死战斗,成功战胜敌方80万大军,这场战役也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
当时在战场上,国民党一些士兵见到来势汹汹的解放军战士,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应对,而是想着赶快逃跑投降,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投靠了解放军。
不仅为解放军送来了很多武器,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再加上我军精明的指挥和灵活的计划,当然也缺少不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场战役胜利后,毛主席也表示:“淮海战役粟裕立了一等功。”。
●○粟裕并非总指挥○●
粟裕虽然不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但他却是最先提出这场战役的人,同时也在这场战役在做出了重要的决定。
正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将两支队伍及时合并,不断的关心着前方的战役,遇到情况后及时做出调整。
可以说这场战役的胜利,粟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许正是因为他突出的贡献,所以人们才会认为他就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
但邓小平晚年回忆的时候,才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而当时毛主席也对他做出了十分高的评价,这一点所有的人员都没有质疑。
毕竟粟裕的贡献都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他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完全是当之无愧。
邓小平晚年也表示,淮海战役确实是他指挥的,并且指挥的十分完美,这一点就连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都承认。
当然这中间还有其他人的配合,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粟裕作为主要的思想,邓小平、刘伯承等人配合,再加上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场战役能取得胜利,除了粟裕的努力之外,更离不开中央的决策和战友的支持,而他做出了几个关键性的决定,也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虽然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邓小平和陈毅,但真正做出关键性决策的则是粟裕,所以在战争胜利之后,毛主席也给他了最高的评价。
而粟裕带领我军战士打了十分漂亮的一仗,淮海地区的人民自发自发组织起来,用小推车为解放军源源不断地输送军事物资。
正是因为我军战士和人民团结一致,让国民党完全丧失了胜利的希望,在士气低迷的情况下,也就奠定了他们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
所以也有人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与共产党所到之处一切为民,赢得民心有很大的关系。
自媒体小编随意乱编,随意乱说!有涵养的伟人怎能和你一样说出没水平的话。
粟裕大将军是我少有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神!
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是两回事
严格来说,淮海战役应是中央书记处直接指挥的,据现有资料,从西柏坡发出的电报,比总前委的要多得多,总前委只是在大局已定之时,才开了一次全会。
粟裕没有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