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各种压力之下,一些地方财政出现了困难,这些地区的部分编制内人员工资“缩水”了,比如取消了奖金,停发了部分绩效工资等。
按理讲,在编人员工资“缩水”,会影响编制内工作岗位的热度,很多大学毕业生会重新评估考编的可行性,甚至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的就业渠道上。但现实情况是,编制类考试,包括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考,都还是非常火爆。
1)
为何大家的考编热情如此之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岗位稳定性优势明显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编制内工作的稳定性很有吸引力。毕竟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相比,编制内工作基本不存在失业风险,不会因经济波动、市场竞争等因素而被轻易裁员。
第二,福利保障体系相对完善
编制内工作享有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像五险一金、职业年金等,并且在住房补贴、医疗保障、退休待遇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虽然这些年部分地区在编人员收入少了,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收入还是会上来的。
第三,社会认可度高
编制内工作往往被社会视为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这种社会认可度不仅能满足个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还可能在家庭、婚姻等方面带来一定的优势。
第四,职业发展前景较好
编制内工作通常有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和规范的职称评定体系。只要个人努力工作、符合相应条件,就有机会获得晋升和发展。如公务员可以通过职务晋升来提高待遇和地位,事业单位人员可以通过评定职称来增加工资和提升职业发展空间。
第五,个人就业选择有限
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记录。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市场表现出了明显的“供过于求”,岗位稳定性强、福利保障比较到位的编制内工作,自然就成为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眼中为数不多的好的就业选择之一。
2)
不过每年全国招录的在编人员数量就那么多,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无法成为“在编人员”的。所以大学生们不能总是把眼睛盯着在编岗位。
首先,我们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要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如果自己的性格比较开朗,又善于沟通,可以尝试进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领域;如果自己是逻辑思维强、喜欢钻研技术的人,那优先选择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工作。
其次,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一方面扎实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学术研究、实践项目等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提升通用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任何职业领域都至关重要。
第三,积极参加实习实践。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参加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实习活动。通过实习,不仅可以提前了解职场环境和工作内容,还能发现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同时,实习经历也能为未来就业积累宝贵的经验,增加求职的胜算。
将来的社会,一定是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考编或热门行业,而是要拓宽职业视野,想想如何抓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机遇,在相关技术研发、产品运营、数字营销等领域谋得丰厚回报。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在体制内单位上班的朋友吗?他们的收入有什么变化?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真可悲!